2012年6月5日,哈佛中国文化工作坊主持人、著名哈佛书写系列作家张凤女士在人文学院204多媒体教室为我校师生做了题为“哈佛百年中国学者和中国学、汉学”的讲座。此次讲座是由校宣传部、人文学院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比较文学研究所共同举办的跨文化系列讲座第三十九讲。我校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李庆本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
在演讲中,张凤女士以时间为主线,用话家常般轻松的语言将哈佛大学百年汉学研究大师们的风采生动形象地勾勒于我们的眼前,将百年汉学大师们的治学风范通过宝贵的一手资料展示给北语的师生。哈佛大学的中国学、汉学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一百三十年的历史。张凤女士将哈佛百年中国学、汉学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从一八七九年哈佛首位汉语教师戈鲲化任教到一九八二年哈佛燕京学社的成立是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是作为常春藤名校之一的哈佛对汉语和汉学最早的关注和学习;第二阶段从哈佛燕京学社成立至一九四零年成立东亚语言系,哈佛的汉学研究从这一阶段开始有了一定的规模,以洪业、博晨光、伯希和等学者的研究为代表;东亚语言系成立以后,哈佛的汉学研究走向了成熟,胡适、杨联升、叶嘉莹、张爱玲等知名访问学者的到来为哈佛的汉学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张凤女士重点介绍了由她通过整理哈佛校史馆的一手珍贵资料发掘出来并介绍给世人的戈鲲化先生,以及在哈佛数十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中都为汉学研究做出巨大贡献的大师赵元任先生。张凤女士通过展示珍贵详实的图片资料,讲述大师们的学术研究和奇闻异事,使广大听众身临其境地领略了诸位大师当年的魅力和风采。张凤的演讲以哈佛大学的汉学研究为主,同时也触及了伯克莱大学等高校乃至全美的汉学研究。
在演讲的最后,张凤女士颇感慨地提出:“汉学研究,在西化的总体框架下,是一种相反的力量。百年间,西方也在向中国学者求学,并不是一面倒的西化状态。”这无疑给寻求文化兴国的我们以更大的信心。在去经典化和重建经典化的徘徊中,这样的心态才能推进我们在文化自省和创新的更迭中前行。张凤女士以女性特有的感性视角,结合历史学家的严谨思维,将听众们带到了哈佛百年汉学的神圣殿堂中。对于哈佛汉学的研究不仅有历史和学术意义,在当今汉语热持续增温的语境中更有着突出的现实意义。
参加此次讲座的主要为我校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中外硕士生与博士生以及其它专业的学生。张凤女士以其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融会贯通的学术境界对 “哈佛百年中国学者和中国学、汉学”这一论题生动、形象地进行了讲解和梳理,带领学生们在短短两个小时里一起领略了哈佛大学百年来中国学者的魅力。她的娓娓道来将李庆本等在哈佛做过交流的的教授们带回了哈佛校园,也让在坐的师生沉浸在哈佛百年汉学的光辉里。最后,李庆本、李玲和郑承军三位教授结合自己在哈佛的学术生活对张凤女士的讲座做了精彩深入的点评,讲座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跨文化系列讲座自2008年5月开展以来,邀请了乐黛云、郭鹏、郁有学、马龙潜、丸川哲史、王德胜、杨慧林、陈炎、郭军、王新生、王岳川、王宁、Arthur Asa Berger、Joseph M. Conte、宁一中、曹顺庆、董学文、P.H.Gobster、朱国华、李勤、Brendan Harkin、陶德民、刘悦笛、李怀亮、金元浦、张晶、刘小枫、陶东风、铃木贞美、吴子林、耿昇、郭英剑、张辉、张旭春等中外著名教授学者前来讲演,并得到了学校领导师生、各部门单位的热情支持和参与,形成了校际、中外的跨学科跨文化的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