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结果日前揭晓,我校共申报39项,中标7项,申报数目和中标数目都为历年最高。我校平均立项率为17.9%,高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平均立项率13%。此次中标的课题中,5项分布在语言学学科,1项在国际问题研究学科,1项在外国文学学科。这些课题中,一般项目3项,分别是:刘华平教授《国际核不扩散领域的“双重标准”问题及对策研究》,魏德胜教授《西北屯戌简牍词汇研究》,张威教授《中国口译学习者语料库的研制与应用》;青年项目4项,分别是:王佶旻副研究员《基于网络的汉语水平自测系统研究》,穆杨副教授《当代英美小说中的改写现象研究》,孙佳音副教授《现代日语时间副词的句法语义互动研究》,王莉宁副研究员《汉语方言声调演变类型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文科类最高级别的科研项目。近年来,我校非常重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申报,曾多次组织召开国家级项目申报动员会。通过学校和我校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数目和中标数目都在逐年提高。“十一五”以来,我校共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7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17项,青年项目9项。
项目简介:
刘华平教授:《国际核不扩散领域的“双重标准”问题及对策研究》
如何更有效地防止核武器进一步扩散是当代国际安全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面对复杂多样的核扩散事实与潜在的危险,国际社会在判断和应对时,尽管有着广泛的磋商与合作,但也暴露出了许多弊端与不足,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双重标准”问题——针对不同国家的核活动,秉持不同的评价判断标准,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本课题将全面系统研究“双重标准”现象在国际核不扩散领域或隐或现的种种表现形式;剖析“双重标准”现象产生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认知根源;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深入分析“双重标准”现象对国际核不扩散事业的打击及对国际核不扩散体制的影响;揭示“双重标准”问题与核扩散之间的因果关系。最后,针对“双重标准”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魏德胜教授:《西北屯戌简牍词汇研究》
项目“西北屯戍简牍词汇研究”,利用二十世纪以来出土的居延汉简、居延新简、敦煌汉简、额济纳汉简等文献,与汉代传世典籍相比较,以揭示汉代汉语词汇的面貌。西北屯戍简牍材料断代清楚,口语性强,是研究汉代汉语的理想语料。从初步的研究看,屯戍简牍的语言与传世典籍还是有一定差异的,屯戍简牍作为一个相对自足的封闭系统,其语言的系统性是很强的。如“印”、“章”这样一组词,在使用上有明确的界限,而传世典籍中,这种界限就较模糊。首先我们利用西北屯戍简牍词汇数据库,以具体的统计材料说明屯戍简牍词汇的整体状况。在此基础上,对屯戍简牍中出现的新词进行考释。同义词如“印”、“章”,“取急”、“取宁”、“旁人”、“任者”、“知券”,“箭”、“矢”,“贫急”、“贫寒”、“贫困”,“视事”、“任事”,等等,都值得深入探讨。此外,屯戍简牍中的固定短语也很有特色。总之,这项研究目的是揭示西北屯戍简牍在词汇上的独特之处,为汉语词汇史研究提供一份详实、有价值的资料。
张威教授:《中国口译学习者语料库的研制与应用》
将语料库语言学的原理与方法与翻译研究相结合,这是未来翻译领域在教学组织、实践分析与理论阐释等方面的一个战略选择。本研究遵循翻译语料库建设的一般原则与方法,同时结合口译实践的性质与特点,通过解决口译语料标注、检索工具开发、口译信息对齐等一系列涉及信息技术与理论分析的难题,建设国际上第一个真实学习环境下的英汉口译学习者语料库,同时力争实现库容量200万词的目标,建设国际上迄今最大规模的英汉口译语料库。在口译学习者语料库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口译文本特征分析、口译技能发展、口译策略应用、口译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并为完善口译教学组织模式、提高口译教学质量,提供大量真实练习材料与实证数据支撑。
王佶旻副研究员:《基于网络的汉语水平自测系统研究》
随着汉语国际教育的快速发展,海内外汉语学习者非常需要一套随时可以检测学习成果的汉语水平测试系统。基于网络的汉语水平自测系统将以开放的形式,采用先进的计算机自适应测验技术辅助汉语教学和学习。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学习汉语,学习者都可以通过这套系统进行汉语能力的自我评估。该系统还可以为汉语教学机构提供分班、教学评估等功能,同时通过自测系统的运行和数据积累,我们能够逐步掌握海内外汉语学习者的学习状况和背景资料,为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规划提供咨询。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为:1)建立一定规模的基于项目反应理论的试题库;2)以试题库为基础,构建基于计算机自适应技术的网络汉语水平自测系统模型并调试和试用。该系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以相对少的题目数量估算出学习者的能力水平;3)以大规模“能做(can-do)”描述问卷调查为基础,建立不同水平学习者语言表现的描述语数据库;4)建立与汉语水平自测系统匹配的描述性分数解释的后台支持系统,该系统将报告获得某个分数段的学习者在实际语言交际活动中能够做什么。
穆杨副教授:《当代英美小说中的改写现象研究》
改写既是当代英美小说创作中的重要现象,也是当代文学史料编纂的核心问题。然而,在目前的相关研究中存在着尖锐的理论争议和大量的概念交叠。本课题试运用福柯新历史主义理论体系阐释当代小说中的改写现象,并据此梳理出三条主线:1.主体—边缘主体的身份改写2.历史—西方主流历史及价值观的改写3.文本—文本的自涉性改写。三条主线在小说中时而独立存在,时而彼此交错,生成五种改写小说类型:1.边缘群体身份改写小说 2.主流历史改写小说 3.文本自涉性改写小说 (3包括加斯定义的“元小说”和詹明信定义的“后现代主义拼贴”)4.边缘群体身份改写元小说 5.主流历史改写元小说(4、5也可以统称为哈钦所谓的“历史编纂元小说”)。这样的分类既可以涵盖现有研究的主要观点,又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其中的矛盾,还可以细化出一些未提及的小说的类型,力图做到对当代英美小说更宏观的把握和更深入的了解。
孙佳音副教授:《现代日语时间副词的句法语义互动研究》
在日语中,谓词表示时体的形态变化不如印欧语言发达,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借助时间副词等词汇手段来完成时、体的表达。因此时间副词不仅在词汇、语义层面,而且在句法功能层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遗憾的是,在国内外至今尚无学者对时间副词进行过系统、深入的研究。针对这一现状,本人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现代日语时间副词的系统研究,对各类时间副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了较为全面、详细地描写,初步归纳了各类时间副词的总体特征。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本次立项研究旨在从整体框架上进一步探讨时间副词的基本属性、范围和分类,以及其句法功能同词汇意义的互动关系。
王莉宁副研究员:《汉语方言声调演变类型研究》
声调演变是汉语方言最重要的音变现象之一。以往因受材料所限,难以从整体上对汉语方言的声调演变问题进行全面研究。本课题拟在全国930个汉语方言调查点的基础上来研究汉语方言的声调演变类型,这对于论证汉语语音演变的历史过程,深化汉语声调演变的共性和个性研究,揭示汉语音变规律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本课题拟在建立语料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历时、共时比较,整理归纳汉语方言声调演变类型,对其分布特征、历史层次、扩散方式、演变机制进行研究。研究专题包括“声母分调”、“韵母分调”、“自变型合调”、“他变型合调”、“调值、调型类型特征”,等。研究方法为田野调查法、语料数据库法、比较法、历史层次分析法和绘制方言地图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