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跨文化视野下的神话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发布日期:2019-06-17  作者: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 点击量:

6月1日,由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和中国神话学会联合主办的“跨文化视野下的神话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围绕着神话学的前沿问题,国内神话学界的诸多专家、学者展开了一场跨文化、跨学科的精彩对话。会议开幕式由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陈戎女主持。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自觉,要实现文化自觉就要从研究自身传统入手,而综合运用四重证据的神话研究可以填补和重建文字出现之前的华夏精神版图。”中国神话学会会长叶舒宪教授说,“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落实在当下社科研究中,就是围绕中国问题意识,在跨文化和跨学科的参照中寻找人类文化最基本、稳定的精神内核,这也是中国神话学研究的要旨所在。”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部主任程娟在开幕致辞时表示,成立于1997年的比较文学研究所聚集了北语比较文学研究的主要力量,具有丰厚的学术传统和积淀。本次会议作为比较所跨文化论坛系列活动新高峰,一定会对北语的学术研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研讨会主要围绕跨文化视野下神话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展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吕微对“神话”这一现代学术概念进行了学理追溯,指出“神话”概念的二论背反,认为自康德以来,在各种学科背景的神话学研究中,神话已经突破了单纯信仰或文学的范围,是重建道德基础的本体。叶舒宪带来了新作《玉石神话信仰与华夏精神》,强调神话对重建华夏文化史的意义。“玉不仅象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顽强精神,也暗含化干戈为玉帛的和谐精神,更是万年前发端并在4000年前率先统一中国的信仰核心。”叶舒宪说。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利慧从跨文化交流语境讨论了中国的龙文化及其功能,提出神话符号的交流与互释对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胡继华则从反思神话概念入手,重点以普罗米修斯神话为例讨论了神话在德国浪漫主义中的话语价值。

南开大学教授王以欣用丰富的材料探究了古希腊阿里昂传说中的历史现实,展现出文本神话与图像神话的对话互补空间。北京大学陈教授陈连山则提出,用神圣叙事概念来代替神话和历史的二元对立,并以古史中关于后稷的神圣叙事论证了这一观点,说明后稷信仰对于建构西周王权的政教合一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谭佳以陈梦家和汉学家艾兰的商神话研究为例,探讨了神话对上古史研究的意义。

在下午的讨论中,专家学者围绕具体的个案进行了探讨。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王炎提出,旧约的世界从未超出强大的埃及与亚述帝国、巴比伦帝国之间狭小的地带,恰与《山海经》的地理相映成趣。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刘宗迪以《山海经》和《禹贡》为例,从神话地理学的角度对《山海经》提出了全新的解释。北京大学教授陈泳超以海盐县民间待佛仪式中的神歌抄本《三天三宝》为例,提出神话作为一个有机部分仍存活于民间信仰仪式和观念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李川以《山海图》的考察为中心,深入分析了跨文化研究语境下的神话-神画问题。

在研讨会“青年圆桌”环节,北京语言大学两位博士研究生马荣嘉、杨诗卉分别发言:来自意大利的博士留学生马荣嘉探究了尤利西斯神话的变异;杨诗卉分析了古希腊神话中女性死神的多元性。

“讨论中,来自文学、美学、历史学、民俗学等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围绕着神话学研究展开了积极有效的探讨,既有宏观的学术史研究,也有精彩的个案解析,呈现了当代中国神话学研究的前沿成果与文化自觉。”叶舒宪在总结发言时如是说。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