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语新闻网8月26日电 8月22日,由华文教育发展中心主办,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中心与应用中文学院联合承办的2025年“华文教育·华文教师”研习班圆满落幕。北京市政府侨务办公室侨务事务处副处长李峰、北京语言大学应用中文学院副院长朱文文,项目组教师代表、助管,以及来自美国、德国、英国等22个国家的80名华文教师齐聚结业典礼,共议研学时光,分享成长收获,为本次研习画上圆满句号。

作为海外华文教师培育的重要平台,北京语言大学已成功承办四期海外华文教师研习班。本期研习班在传承过往经验的基础上,深度优化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北语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的学科优势与师资力量,聚焦海外华文教师“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双提升。其中,“语言教学基础课程”以鲜活教学实例为切入点,系统阐释汉语语音、语法、词汇等核心知识,帮助学员夯实语言学功底;授课专家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通过趣味课堂设计启发学员开拓教学思路、更新教学方法,更引导学员在汉语教学中融入中华文化元素,实现“语言传授”与“文化传播”双轨并行。学员们全程保持学习热情,课上课下主动与专家交流探讨,展现出海外华文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精神与求知态度。

“中国国情与文化课程”则为学员打开了了解当代中国的窗口——课程不仅介绍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发展成就,更深入解读 AI、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实践,在增进学员对祖籍国认知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其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文化体验与实操课程”更让学员沉浸式感受中华文化的当代魅力:从行云流水的中国茶艺、雅致精巧的传统插花,到笔墨丹青的中国画、蕴含东方智慧的中医,再到尽显东方美学的旗袍文化,学员们在亲手实践中触摸文化根脉,为未来开展文化教学积累丰富素材。此外,“社会实践课程”组织学员走进长城、天坛、颐和园等文化遗产与国家地标,亲身感受中国传统底蕴与现代发展的交融共生,深化对中华文化多元性的理解。


结业典礼上,学员代表叶诗琪、王宗源的分享道出了全体学员的心声:“这次研习班干货满满,让我们收获颇丰!”叶诗琪用生动比喻感慨道,华文教育是“全球教师共用同一片Wi-Fi的协作网”,而研习班的导师们则用专业理论“拆掉了教室的墙”,用鲜活课堂案例帮助大家“设计更优质的课堂、开展更完善的教学”。王宗源则满怀期许表示,希望以此次研习为起点,让华文教育的星火点亮海外孩子对中文的兴趣,让中华文化之花绽放在世界每一个角落。两位代表同时向华文教育发展中心与北京语言大学致谢,感谢其为海外华文教师搭建高水平学习交流平台,并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此类机会,助力大家成为“讲好中国故事、赓续中华文脉”的践行者。

随后,李峰副处长与朱文文副院长共同为学员们颁发学习证明,祝贺大家顺利完成研习任务,鼓励大家将所学所悟运用到海外华文教学实践中。

典礼现场更洋溢着温情与活力——学员们精心准备的文艺表演为本次研习画上温馨句点。朗诵《春江花月夜》以悠扬声韵开启表演篇章,尽显中华诗词之美;手势舞《听我说谢谢你》用灵动动作传递对授课教师、项目助管的感恩之情;小提琴独奏《查尔达什舞曲》、杨式太极拳表演、舞蹈《敏格喇吧》轮番登场,展现出新生代华文教师的多才多艺;歌曲《隐形的翅膀》则唱出了大家对华文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当《友谊地久天长》的旋律响起,台上台下齐声高歌,十几天里凝结的深厚情谊在此刻升华;最终,典礼在歌曲串烧《中国,我爱你》的激昂旋律中落下帷幕,学员们纷纷表示,将带着此次研习的收获与使命,在海外华文教育岗位上积极作为,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贡献力量。
本期研习班以“发展华文教育,赓续中华文脉”为核心目标,不仅为海外华文教师带来了华文教育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更依托北语学科优势搭建了跨文化交流平台,为海外华文教育事业注入新活力。课程设计兼顾理论深度与实践性,针对海外华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供切实解决方案,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效果显著,赢得学员们一致好评。
华文教育是海外华人社会的“希望工程”“留根工程”“民心工程”,承载着传承中华语言文化、促进中外民心相通的重要使命。随着越来越多华文教育工作者的坚守与付出,海外华文教育将持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和谐共生,让中华文化的智慧与魅力在全球舞台上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编辑:吕美凝
审校:陈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