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语新闻网9月29日电(通讯员 彭伟淳 摄影 何苗 王乐怡)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校史馆围绕“知史荣校爱校,传承奋进担当”主题,在新学期面向2025级全体新生开展了多项融合校史文化与红色基因的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与爱校意识,多方位打造“校史开学第一课”。相关工作成效显著,获《中国档案报》2025年9月26日头版专题报道。

一、专场参观有序组织,校史浸润深入人心
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校史馆于9月14日至21日开设新生参观专场,累计接待73场参观,覆盖本科生、中国研究生及外国研究生共2243人。校史馆提前开放7天共105个线上预约时段,实行“一场一班一讲解”的精准服务模式,确保参观流程顺畅有序。参观前,新生领取校史馆定制版文创钥匙扣并拍摄班级合影;讲解员系统讲述学校六十余年发展历程,引导新生在实物、图片与多媒体展陈中沉浸体验校史文化。馆内的电子签名系统和留言本也吸引了大量新生互动,留下了他们对北语的真挚感言。

商学院25级国贸班

汉学与中国学学院世界汉学与中国学专业25级研究生

国际中文学院外国留学生硕士1班

国际政治与传播学院25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参观感言】
2025级英语和高级翻译学院英语翻译专业丁爱蒙:
这是来到北语的第六天,参观校史馆,让我进一步了解了北语,这是一所文化底蕴厚重且国际化的学校,让我深刻感受到作为北语人的自豪。路很远,但这条路我一定要走下去!
2025级英语和高级翻译学院25英播1班钟佳琪:
参观校史馆时,一张女孩与外国友人交谈的合影深深打动了我。她眼中带笑,言语间仿佛有光。那一刻,“小联合国”的温暖与包容,变得如此具体而清晰。我瞬间懂了,这所学校传授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沟通世界的善意。
2025级教师教育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类2班彭羽慧:
走进校史馆,迎面而来的是厚重的历史气息。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件件承载记忆的实物,生动地展现了北语从1962年建校以来的发展历程。从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到毛泽东主席的亲笔题名,北语自诞生起便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和中外文化交流培养人才。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一代代北语人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在教育领域不断开拓进取,为北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参观过程中,我了解到北语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作为中国唯一一所以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中华文化教育为主要任务的国际型大学,北语在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学科领域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同时,学校还积极推动多学科协调发展,涵盖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等11个学科门类。众多优秀的教师团队和科研成果,让我对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认可。
北语的国际化特色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里,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学生汇聚一堂,形成了独特的“小联合国”氛围。六十多年来,北语已为世界上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30万名精通中文、了解中国的国际校友。他们就像一颗颗种子,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这种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学习机会。
校史馆中展示的优秀校友事迹,更激励着我努力奋进。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发光发热,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杰出贡献。有的成为了著名的学者、专家,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有的投身于外交事业,为国家的对外交流与合作贡献力量;还有的在文化传播领域辛勤耕耘,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北语精神,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参观校史馆,使我对北京语言大学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我为自己能成为北语的一员而感到无比自豪,也更加坚定了我在这里努力学习、成长成才的信心。我相信,在北语我一定能够汲取知识的养分,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我将秉承“德行言语,敦睦天下”的校训,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活动,拓宽自己的国际视野,为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青言青语”志愿宣讲,薪火相传彰显担当
本次新生接待工作中,“青言青语”校史宣讲团19名讲解员与12名联络员全力投入,累计完成60场讲解,承担超过80%的任务。团队成员分工明确、表现专业,即便是首次参与讲解的新成员,也能努力做到讲解准确生动,获得新生广泛好评。活动期间,校史馆同步启动了新一期校史讲解员招募计划,吸引了来自10个学院的79名新生踊跃报名,为校史文化传播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志愿讲解员|杨佳润(国际政治与传播学院24新闻与传播硕士)

志愿讲解员|龙俊深(文学院24汉3)

志愿讲解员|王乐怡(外国语言文化学院24日英复语)

志愿讲解员|吴亦晗(商学院24金融2班)
三、“时空信箱”链接未来,梦想信笺寄语青春
校史馆联合学生处推出的“时空信箱·致未来的自己”特别活动为迎新亮点。校史馆专门设计了印有校徽、校训等元素的“北语印记卡”,正面可加盖16种校史文创印章,背面供新生书写寄给四年后自己的信件。9月11日新生报道当日,活动在逸夫体育馆展位启动,这一温馨活动迅速吸引了众多新生及家长的关注。后续活动延伸至校史馆,共回收印记卡276张。这些投入“时空信箱”的信件将由校史馆统一封存,待2029年毕业季开启。部分信件还将入选“北语人成长”电子纪念册,成为珍贵的青春档案。




校史馆从“时空信箱”中回收的部分印记卡
四、烽火精神映照初心,红色根脉赓续传承
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契机,校史教育着力展现学校的红色根脉,重点挖掘校史上三位老领导——王亦山、温建平、邱及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事迹,他们或奋战在齐鲁大地敌后战场,或历经铁窗淬炼坚守太行,或远赴泰国以笔为枪团结侨胞抗日。这些英勇事迹展现了北语人与民族同命运、与时代共奋进的初心与传统,引导新生在烽火记忆中汲取精神力量,强化使命担当。


五、融媒传播扩大影响,校史故事声入人心
校史馆积极参与学校“新生报到日特别直播”活动,通过镜头向线上观众介绍学校办学历史、文化传统与国际特色。直播累计获得1.4万次观看、11.6万个点赞,推动校史教育从线下走向线上,有效拓展了校史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北京语言大学校史馆自2022年9月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参观超2.6万人次,成为学校文化育人与校史教育的重要平台。未来,校史馆将继续创新工作模式,深化“沉浸体验—情感共鸣—价值引领”育人路径,将校史文化有机融入“三全育人”体系,使其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深厚的文化滋养。
编辑:吕美凝
审校:陈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