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北语外国语学部理论语言学研究所第一届语言与教育教学、二语习得研讨会成功召开

发布时间:2017-11-20  新闻来源:外国语学部理论语言学研究所 

mmexport1510837132303

1116日下午,由外国语学部理论语言学研究所主办的第一届语言与教育教学、二语习得研讨会在教五楼241会议室成功召开。来自国内语言学、教育教学和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的专家学者包括:清华大学儿童认知实验室主任周鹏副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史宝辉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张敬源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基地副主任姜丽萍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语言符号学研究中心主任刘永厚教授、清华大学外文系语言、心理与认知专业博士李玉蓉。

学者们围绕会议主题分别就自己的研究成果作主题报告周鹏老师作了题为“如何用实验的方法来考察语言学的问题”的主题报告。他向大家展示了一系列的行为科学实验手段和脑神经科学实验手段。以自己真实研究中的实验为例,他着重介绍了真值判断任务、诱发性产出任务、眼动跟踪的视觉-情境范式等实验手段。他认为“儿童早期语言发展的生物标记”可以作为客观的临床测量或评估参数,对语言障碍问题的早期确诊和干预有重要意义。

史宝辉老师作了题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中若干热点问题的思考”的主题报告。他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指出了英语专业教学方面的三个热点问题。第一,教材形式单一,内容老化,需及时调整。第二,教学方面存在一定的文化缺失,他认为锻炼学生用英语表述中国文化尤为重要第三,技能课与专业课的关系问题值得思考,各高校应调整专业课的内容和形式,更加重视人文知识的学习。

张敬源老师作了题为“基于信息技术的语言教学:探索与反思”的主题报告。简单回顾了北京科技大学英语专业教育和公共外语教育的发展历程,并着重介绍了基于信息技术的公共外语教学。实验证明,新型教学法如慕课等的效果确实好于传统教学法,但传统教学法也有其特有的优点,二者必须有机结合。他总结道:“信息技术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它能否让学生受益,关键在于使用技术的人。”

姜丽萍老师作了题为交际任务理念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的主题报告。她以北京语言大学的汉语教学为例着重介绍了国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现状。北京语言大学的汉语教学全部采用汉语授课,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提高,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素养等,激发学生的学能。同时,国家汉办也注重网络课程的开发,现集中于对汉语学习资源的展示。

刘永厚老师作了题为中外学者国际发表中的英语转述动词使用研究”的主题报告。他首先介绍了转述动词的定义、分类和时态。研究发现,转述动词的类型和时态之间存在相关性。随后,他又对比了中国大陆学者和英语母语学者在转述动词使用上遵循的规律。刘老师认为“为了让中国的学术成果在国际学术共同体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应加强学术评价能力和批判精神。”

李玉蓉博士作了题为“儿童句法、语义习得研究”的主题报告。她首先介绍了儿童语言习得研究的价值,接着介绍了不同学派对儿童习得过程的阐释,从而引出其中非常有争议的问题——“儿童对语义和句法的习得顺序”问题。随后,她详细介绍了不同学者对此问题的看法,并给出了相关的实验证据。

研讨会过程中,各位参会嘉宾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充分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分享了他们在工作和研究中的丰硕成果和经验。此次研讨会由外国语学部理论语言学研究所吴平教授主持,参会的还包括理论语言学研究所的部分教师。我校相关专业的部分博士生和研究生也旁听了此次会议。大家纷纷表示在此次研讨会中受益匪浅并希望在今后能够有更多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机会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