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至11月4日,汉语学院选拔了24名三年级留学生组成一支特殊的队伍——汉语学院中国传统文化修学营,在尹小钢和洪桐怀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山东曲阜、邹城和泰安等地进行了一次“不同寻常”的长途语言实践活动。

本次修学借鉴“明徳”模式,严格要求学生全程以汉语交流,内容包括深入体会和了解儒家文化、调查汉语方言和体验传统中医药文化三部分。
活动第一天,同学们下了火车,就去曲阜师范大学办理入住手续。随后大家兴致勃勃地参观了世界文化遗产——孔庙、孔府。在孔庙和孔府,学生们一边认真地聆听当地老师的讲解,一边感受着儒家文化的深刻内涵。在听讲过程中,不时有学生向老师请教一些问题,还随时记下老师讲解的重要内容。晚饭后,全体留学生分为四个小组交流讨论白天的参观收获,每组都认真完成了小组报告,并在微信群中展开交流。

第二天一大清早,虽然气温骤降,寒气袭人,但所有同学都按照原计划准时来到曲阜师范大学的孔子像下,诵读了半个小时的《论语》。有些学生虽然是第一次接触《论语》,但听了老师的解读后,对孔子的思想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途中仍津津有味地讨论。早饭后,全体留学生赴孔林参观,在孔子墓前行祭拜礼,听老师讲解孔林的历史,了解孔子家族的盛衰流变,体会中国文化中的尊师传统。下午的活动是参观孔子研究院,听取孔子研究院专家的专题报告《儒家的礼与乐》。留学生们通过图片、实物、书籍展示等对孔子的生平、孔子的思想、孔子的影响等内容又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专家讲座之后,学生们又在曲阜师大观看了该校历史系学生儒家六艺之一射礼的演示。整个下午,学生们都沉浸在礼的熏陶之中。

离开曲阜师范大学,修学营一行奔赴孔子诞生地尼山体验夫子早年的生活环境。在“尼山圣境”文化园区,同学们参观了刚刚落成的72米孔子像,对孔子像行祭拜古礼,并诵读《论语》。下午是圣迹寻访活动。同学们来到夫子洞前,聆听关于孔子出生的传说故事,又参观了曲阜四大书院之一的尼山书院,在明伦堂听当地民俗专家讲解孔子的生平故事,了解他的传奇故事。活动结束后,同学们入住首届尼山国际论坛举办地圣源书院酒店,每个同学饶有兴致地做起弓箭,亲身体验乡射礼。

活动第四天,同学们早饭后继续《论语》诵读,每个小组并就《论语》的内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文化背景,就儒学的现代意义发表各自的看法。之后,同学们来到附近的儒宫建筑工地,参加“我为尼山添块砖”的劳动体验。同学们为工地搬运砖头,学习瓦匠的砌砖技艺,还将自己的姓名铭刻在砖头上,砌入墙中,以作永久的纪念。中午同学们在农家学做手擀面,并亲口品尝了自己的胜利果实。为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儒家文化的了解,修学营在下午安排了邹城孟庙、孟府参观活动。在亚圣孟子的故里,同学们又认识到孟子“民为贵”的人本思想以及孟子“养浩然之气”的大丈夫理想。

第五天上午的活动与语言有关。同学们仍然分作组,每组负责自己联系当地农村的一户人家,就当地方言进行调查和录音。这项活动意在考验学生用汉语交际沟通的能力,并体会中国语言/方言的多样性。可喜的是,每组都出色地完成了各自的任务。他们不仅学会了一些当地的方言,还对中国农村的现状有了直观的了解。调研完方言,同学们乘车前往尼山脚下,参加“手植一株楷”的活动。大家兴致勃勃,挥锹铲土,每人都种了一棵楷(当地音jiē),以体验和纪念当年子贡敬师的行为。植树活动之后,大家在尼山书院酒店体验了汉代的餐礼。他们新奇地穿上传统的汉服,按照食礼的环节进餐,在庄重的氛围中体验到“礼仪之邦”中“礼”的传统与意义。晚上,修学营举办了结业典礼,同样是在庄重的氛围中,同学们身着汉服,以成人礼的形式为短暂的修学体验活动画上句号。尼山文化旅游公司的张磊主任、汉语学院曹文院长、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分别发言,总结这次曲阜尼山修学的收获与意义。
最后一天,修学营全体同学奔赴泰安,参加了在泰安中医院举行的、由校长助理张旺熹教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传统医药国际交流中心郑亚峰处长共同主持的“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学生中国传统医药文化体验基地”揭牌仪式。随后,同学们了解了传统中医的文化内涵与特色,观看了中医拔罐与脐疗技术。留学生们对中医的兴趣很快就被激起,有不少人还亲自体验了拔罐与脐疗。最后泰安中医院组织同学们进行脐疗面碗和艾柱的制作比赛,大家响应热烈,气氛活跃,场面和谐。在泰安中医院的体验活动结束后,同学们又去泰山脚下的岱庙参观,了解了泰山封禅文化的相关知识,认识到泰山作为五岳之首的意义所在。
这是汉语学院第一次在普通语言实践之外尝试为留学生提供深度了解和学习中国语言、文化的机会。修学营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内容充实有趣,深受营员欢迎,取得了圆满成功。本次活动得到了学校教务处及相关部门与领导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