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精彩来园 -> 正文

商学院非遗螺钿手工活动举行

发布时间:2024-12-05  新闻来源:商学院 阅读量:

为加强“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强化学院美育育人功能,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了解和传承螺钿非遗文化,11月30日下午,商学院与北语手工社在教二312联合举办了以“流光溢彩,璀璨螺钿——探寻非遗文化的瑰宝”为主题的非遗体验课。本次非遗体验课特别邀请祯雨手工坊创始人、朝阳巧娘协会会员、“手工编绳 爱心传递”公益项目发起人王静老师和北京艺术博物馆非遗手工讲师、非遗百人计划传承者魏子帆老师,共同为同学们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体验课。

课上,魏子帆老师从螺钿工艺、螺钿发展史、螺钿制作方法以及成品展示四个方面对中国传统非遗螺钿工艺展开介绍。魏老师讲到,螺钿是中国传统装饰工艺之一,是指将螺、贝、蚌等软体动物的壳加工成薄片,并根据画面需要而镶嵌在器物表面的装饰工艺的总称。同时,螺钿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古发现,螺钿的起源可追溯至商周,兴盛于唐宋,鼎盛于明清。

随后,魏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三种螺钿制作方法,包括平磨螺钿、点螺钿以及挖嵌螺钿。如今,常用的螺钿制作方法是点螺钿。其做法是先将螺钿磨制得较薄,然后采用人工方式对其进行切割碾碎,进而开展填螺这一工艺步骤。介绍时,魏老师巧妙地将成果作品与理论知识相融合,让同学们在传看精美的螺钿制成品时也能了解到其制作工艺,为同学们后续制作螺钿胸针提供了知识储备。

螺钿制作体验阶段,两位老师为各位同学精心准备了制作材料包。在座同学热情高涨、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制作中,魏老师与大家积极互动,及时补充讲解,耐心细致地帮助同学们沉浸式体验螺钿制作工艺。同学们大胆地运用各种不同颜色的螺片进行巧妙的色彩搭配,由此呈现出的视觉效果别具一格,令人眼前一亮。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不仅深切感受到了非遗之美,更是以这种创新的方式实现了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赋予了非遗文化新的活力与魅力。

作品完成后,同学们相互分享着自己的作品,并纷纷拿起手机定格下这一难忘的瞬间,这场古今对话的文化体验活动给同学们种下了一颗探索非遗的种子,增强了同学们了解非遗、传承非遗的愿望。

展望未来,商学院将持续整合校园平台与校外优质资源,深入推进非遗进课堂活动。此次活动作为北京语言大学“一站式”学生社区特色育人项目,让同学们全方位、深层次地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引导商院学子在非遗的传承与发展道路上笃行不怠,以青春之我,贡献非遗传承的蓬勃力量,书写新时代非遗保护与发展的新篇章。

(责编:郭展伶)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