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9日,同话剧社原创大戏《谁杀死了国王》在主楼209成功上演。《谁杀死了国王》是同话剧社在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诞辰451周年之际,向莎翁致敬的作品。它采取了“戏中戏”的特殊戏剧形式,以经典剧目作为背景,并加以特殊的表现形式呈现给观众。
演出当天,观众进场时发现这时的舞台上是打击乐队排练的场景。演出已经开始了吗?台上台下的嘈杂仿佛是排练室与校园里随处可见的场景。但渐渐的,舞台上的对话变得清晰可闻。“打击乐队成员”借着看话剧社海报的机会,宣读了此次话剧的注意事项,新颖别致。没多久,同话剧社的成员们拿着道具来了,和打击乐队成员交换了场地。导演一声令下“开始!”,场灯霎时熄灭。此刻,观众才恍然大悟:戏一早就开始了。
艺术源于生活。《谁杀死了国王》以一次轻松愉快的排练场景为始,而接下来的消息有如惊雷:马上就要上演的戏不被通过!一群社员聚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解决方案。一开始是近乎绝望的手忙脚乱,但很快,话剧社社员们走上正轨,认真面对问题,开始了对原剧本以及表演方式的质疑与分析。而“谁”杀死了国王这个问题贯穿了始终。第一个杀死国王的,原封不动,是哈姆雷特的叔父。这场表演忠于传统,诗化的台词带给人美的享受。第二个杀死国王的,出人意料,是哈姆雷特的母亲。这场表演铿锵有力,台词动作皆透露着冰冷的愤怒。第三个杀死国王的,颠覆传统,是哈姆雷特本人。这场表演解放天性,话剧社成员们用着质朴的乡音,奏出激烈的声响,喊出最初的愿望。哈姆雷特最终奋而起杀死了国王——成!这戏能成!纵然这现代古代结合,普通话与家乡话结合的“混合物”闻所未闻,但新奇的表现方式也到了现场观众的充分肯定。
演出结束后,改编者牟心宇谈了他对该剧的理解,对痛苦的理解。他提到,在剧本编写到今天成功演出,他所体会到的是痛苦与快乐。他所理解的痛苦,是“生命所不堪的誓言,俗世所不屑的欲望,至亲所不容的追求,现实所不允的坚持。”痛苦源于我们的无能为力,但所幸,痛苦“教会了我们如何快乐”。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这句被传颂百年的台词,被话剧社成员一遍又一遍思考着,演绎着。

演出场景

演出场景

演职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