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4日,由校团委与北京语言大学红十字会学生分会联合举办的2013年急救培训在教四楼101、102、104教室同时举行。本次活动邀请到了海淀区红十字会的老师进行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讲解。通过11月23日理论课的学习,大家对心肺复苏和创伤救护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的实践课旨在让同学们通过实践操作更好的掌握急救的基本技能。
刘新武老师进行创新救护讲解。整堂课分为两个单元,分别是绷带包扎和三角巾的使用。绷带包扎分为简单螺旋包扎、螺旋反折包扎、人字形包扎和8字包扎法,刘老师对每一种包扎方法都进行了详细讲解和亲自示范。比如人字包扎法适用于肘、膝、踝关节,包扎时应先将绷带在关节中央重复缠绕做固定,然后反复上下缠绕,包扎结束时,应在关节的上方重复缠绕做固定。
刘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许多包扎的个人技巧,并把许多复杂的操作步骤改编为一些简单易记的口诀,在增加同学们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大家的学习效率。对于三角巾的使用,刘老师主要向大家介绍了前臂悬挂、大手挂、三角手挂以及头部、肩部和胸部的包扎方法。三角巾是一种灵活性很高的急救用具,可用于多种伤情的紧急包扎处理,所以掌握三角巾的使用方法对于急救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讲解之后,同学们两人一组互相练习。由于是第一次学习,很多同学的操作并不是很熟练,但刘老师对大家进行了单独的指导,让同学们都尽快地掌握了包扎要领。面对大家认真的态度和积极的学习热情,刘老师感慨道:“我去过很多大学做这个课程的培训,但是像我们北语同学们这么认真的还真是少之又少。”
心肺复苏的实践课由海淀区红十字会志愿者王老师进行讲解。王老师是一名69岁的妇产科医生,多年从事红会急救培训的志愿工作,有丰富的经验。她通过唐山地震、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实例,讲解自救互救对于生命的重要性。心肺复苏(简称CPR)是指现场救护者为心脏骤停患者施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的技术。
王老师亲自对心肺复苏的过程进行了示范。在救护的过程中,首先要确认周围环境是否安全,然后要对患者进行拍打呼喊,同时请周围的人帮忙叫救护车(注意要说清楚地点以及现场的情况),接着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按压的部位为胸部中央,按压深度至少为5厘米,速度不小于100次/分。按压后要打开气道,并对患者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2次,当见到患者胸壁起伏时应再次重复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直到医务人员的到来或患者恢复。
在王老师的讲解后,同学们依次上台进行实践操作。大部分同学都可以正确操作,顺利完成心肺复苏的急救工作,但有的同学在操作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某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王老师均耐心地给予解答和纠正。相信同学们只要勤加练习,都会尽快地掌握其中的要领。王老师以“学习进步、身体健康、美梦成真”的美好祝愿结束了此次心肺复苏的培训课程。
通过海淀区红十字会认证的同学将获得“初级急救员”的称号。并获得有效期为两年的急救证。此次活动历时两天,无论是知识丰富的理论课,还是亲身体验的实践课,都使学习的同学们获益匪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