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晚,我校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陈戎女应中国人民大学古典文明研究中心的邀请,为人大师生带去一场《荷马史诗的女性观》的学术讲座。
陈戎女教授首先指出荷马史诗作为古希腊文学标杆和尺度的意义,并提请大家注意,荷马两部史诗描绘的画卷不仅仅是一个兵刃相见的战争的世界,一个男人四处漂泊追寻自我的世界,也是女性以不同角色,巧妙地参与其间的世界,从荷马史诗中可以读解和构建出属于荷马时代的her-story,区别于直接把男性的经验、价值判断普遍化、内化的his-story。
《伊利亚特》中的女性多是战争中的女性(而非被塑造成家庭女性),无论是不是“关键”角色,她们都被诗中的男性英雄世界边缘化,或是战争的奖赏和原因,或是战争的鼓励和约束,或是战争苦难的承担者。海伦更是以“红颜祸水”的话语塑造表达了一种男性中心主义的战争观:争夺女人的战争。《伊利亚特》中的女性虽然出场不多,但足以使《伊利亚特》有一个特定的女性视野:从不同的女性角色的眼睛,看待这场战争和战争给家庭(以女人孩子为代表)造成的不堪想像的后果。
与《伊利亚特》相比,《奥德赛》中的女性更加复杂多元,自然世界中友善与危险的女性并存,家庭女子则首推品性卓越、智慧机智的佩涅洛佩。然而,阿伽门农在两个冥府卷作为男性代言人的发言总体上是厌女主义的口吻,而且提供的是男性视野下的两类女性:好女人(佩涅洛佩)和坏女人(克吕泰墨涅斯特拉)。有意思的是佩涅洛佩却溢出了史诗文本表面的贞洁贤妻的普通家庭妇女形象,荷马借助她表达了一种复杂和模棱两可的女性观:佩涅洛佩积极地在女性和男性的世界里构织出自己的权力,发出自己的声音,但男性世界对她却是既赞扬又漠视的暧昧态度。
陈戎女教授的讲座结合了荷马史诗文本、国内外研究专著的观点、与荷马史诗相关的电影改编以及她个人的理解、分析和判断,较为多面和深入地展现了国内学者在荷马史诗女性研究方面的成果。
北语比较文学研究所一向重视校际的学术交流,除了邀请海内外学者来我校的“跨文化系列讲座”,为学术交流提供广阔的平台之外,本校学者赴外校进行学术演讲,也扩大了北语比较文学学科的学术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