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下午,在教五楼110教室举行了汉语言文字学专题系列讲座的最后一讲。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中文系胡敕瑞教授主讲“《说文解字》校读举例”。
胡教授举了“管”与“詖”两个字例,《说文解字》解释“管”为“……物开地牙……”,清代学者或者增字,或者换字为训。胡老师联系大量书证对《说文》原文进行校正考释。他从“管”字入手,根据段注推测原文解释不通,当有讹误,因而翻阅《通俗文》《释名》等,寻找文义相似的句子,经过推敲对比异文,得出了《说文》原文中“物开地牙”一句应作“物关地牙”的结论,此结论不仅符合声音关系,也更切合文意。胡教授所举第二例为“诐”,胡老师认为《说文》“言”部之“诐”不应释为”辩论”而应视为“辩谕”,“谕”作“通晓、明白”之意。同样,胡教授也详细介绍了他的研究思路:从《说文》内部字的排序出发,根据《说文》“分别部居,不相杂厕”,排列顺序相近字意义相近的原则,认为“诐”“谕”顺序相邻,则意义相同。然后结合新材料,寻找文义相近但个别字形存在差异的句子反复推敲。在本次讲座中,胡教授多次引用慧琳的《一切经音义》与《说文解字》注疏进行对照校正,也正体现了胡教授近年对汉译佛经与出土文献交叉研究的成果。
在讲座的最后一部分,多位老师和同学对胡教授的讲座内容进行提问,胡教授一一作答并谦虚地说自己的研究也存在问题且有些冒进,希望大家做学术研究时能够谨慎谦逊。胡教授的讲座条例清晰,风格幽默,于“无疑处”有疑,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系统的校读古书的方法,并再一次强调了“从小处着眼”做研究、不断翻检新材料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