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沙龙 -> 正文

美国精英大学汉语教学系列讲座之三——刘乐宁教授谈汉语国际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6-06-13  新闻来源:孔院事业部 

    6月7号上午,孔子学院教师培训中心主办的“美国精英大学汉语教学系列讲座”举办第三讲,邀请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中文部主任刘乐宁教授,给即将赴美国、加拿大的汉语教师志愿者和我校师生带来题为《汉语国际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以美国大学为例》的精彩演讲。

IMG_1387

 

    讲座中,刘乐宁教授从语言学和语言习得理论的高度出发谈当今美国的汉语教学,并且就“北美高校两大教学法”以及“任务支持下的语言教学法的发展”两个问题作了深入阐述。在谈到“北美高校两大教学法”时,刘乐宁教授指出了单纯的任务法与任务支持下的语言教学法的不同。他表示,“原教旨”的任务法认为语言能力从根本上讲是一种隐性知识,必须由语言习得者在完成交际任务的过程中“遭遇性”的习得,无法将显性知识通过练习转化为隐性知识。而任务支持下的语言教学法则认为语言能力的有效获得必然经由一个显性的阶段。显性知识通过大量的、多样化的练习之后有可能被自动化而成为隐性的语言能力。这意味着语言学习者完全可以通过听说法、交际法以及自我的勤奋操练而习得一门语言。

    在谈到任务支持下的语言教学法时,刘乐宁教授指出这种教学法的总原则是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意义驱动下的语境化教学。通过意义表达、口语交际促使学生完成功能与形式的对接。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应做到学生在教师所创制的语境能够归纳出明确的语言规则及结构,其后通过课内课外多样化地练习,将明确的、显性的语言规则变为下意识的、隐形的语言能力。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习者有更多的使用语言的机会,获得更多的单班辅导机会。努力在口语和书面语之间建立联系,通过培养学生“优雅的口语”来促进其写作能力的提高,打消学生对汉字的和写作的恐惧,始终把汉字作为汉语的书写途径,培养学生“我手写我口”的意识和乐趣。

    此外,刘乐宁教授还指出不同的语言理论在语言教学上的观点是不同的,也有其不同的适用范畴,因而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汉语教学的经验,对相关理论进行检验,努力吸收符合语言教学实践的语言学理论,同时对不符合教学实践的语言学理论进行修正,要坚持实践与理论的统一性。 

在三个小时的讲座中,刘乐宁教授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来自美国本土汉语研究和教学的新气息、新方法和新动态让大家耳目一新,讲座后刘教授还耐心、详细地回答了师生们提出的问题,使大家备受启发、获益匪浅。听过讲座的学员纷纷表示,“美国精英大学汉语教学”系列讲座的举办为大家搭建了一个与国际知名语言教育专家面对面交流的平台,为学员们的汉语教学职业生涯储备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帮助大家提升了教学能力,增强了在海外教好汉语、传播好中华文化的信心。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