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9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外国文学研究所高兴研究员在人文学院第四教学楼320会议室为我校师生做了题为“复杂中的丰富:漫谈东欧文学”的讲座。此次讲座由北京语言大学党委宣传部、研究生院、人文学院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比较文学研究所共同主办,是我校跨文化系列讲座第四十七讲。讲座由人文学院比较文学研究所的周阅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高兴研究员与我校师生分享了他青少年时代所看的露天电影,追溯了他研究东欧文学的渊源。他以露天电影的情节、台词为切入点,讲述了东欧电影对于他个人早期的诗歌启蒙、文学启蒙的重要性,进而引出东欧文学的相关内容。
高兴研究员简要地回顾了东欧的相关历史。他认为“东欧”这个词更多地是在表达一种政治和历史概念,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地理概念。随后,他总结了东欧各个国家的共同特征,并指出这是我们至今一直沿用“东欧”这个概念的原因。同时,他还分析了东欧历史文化对于东欧各国文学创作的影响。讲座过程中,高兴研究院讲述了自己游历东欧各国的见闻感受,并以捷克、波兰、匈牙利等国家为例,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东欧各国文化之间相互交融、文学之间相互影响的现状。他指出,东欧各国的文化是最典型的“影响与交融”的产物。此外,他强调我们在看到东欧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交融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各个民族的特色,因为只有民族的特色才能确立本民族独自的声音。他以捷克作家雅洛斯拉夫·哈谢克的小说《好兵帅克》为例,分析了作品在“红色经典”之外的艺术性,指出这部作品在捷克文学史上的意义和哈谢克为确立本民族的声音所做出的贡献。
高兴研究员还讲述了欧美语境下的东欧文学状况。他认为,由于语言、话语权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东欧国家的文学发展受到局限。但是,成就某些东欧作家名声的往往正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在此,他以罗马尼亚裔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获得诺贝尔奖为例,证明了东欧国家文学与政治相互交织的复杂状况。他认为,赫塔·米勒的获奖是文学与政治的平衡。在此,他提醒我们在看待东欧文学时,要保持谨慎和警惕,要学会分析文学的政治性和艺术性,学会甄别优秀的文学作品。
最后,他结合自己当下的工作,谈到他自己正在编辑的大型东欧文学丛书“蓝色东欧”,该丛书已被纳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他认为我们在关注东欧文学红色经典的同时,还应该去关注东欧其它具备很高艺术价值的作品。
讲座以墨西哥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的献给米兰·昆德拉的诗《在走和留之间》结尾,高兴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诵了这首诗歌。讲座结束,周阅教授有感而发,谈到自己关于东欧电影及东欧文学阅读的记忆,并总结了这次讲座的主要内容,即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文学的艺术性与政治性的关系、文学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她强调我们学习文学的同学,尤其是比较文学专业的同学,更要有意识地思考这类问题。
参加此次讲座的主要为我校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中外硕士生与博士生以及其它专业的学生。高兴研究员广博的学识,丰富的人生阅历,使在座师生对东欧文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就自己的疑问和高兴研究员进行了交流,每位同学都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