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7-9-11 0:17:7 随着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识教育日益引起关注。本文作者约翰·丘吉尔为美国汉瑞克斯大学前副校长、《美国学者》杂志主编,他具有17年从事学校行政管理的经验,又在近5年半的时间担任美国国家人文科学联盟主席,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对于通识教育有深刻的思考。他从美国人文科学联盟谈起,介绍了美国的通识教育的起源、发展以及目前面临的问题,并介绍了通识教育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作者认为,通识教育提供的知识将成为个人人生道路上不可缺少的向导。
关于美国人文科学联盟
美国人文科学联盟是一个学术荣誉组织,在全美近300所大学里设有分会,其中既有哈佛、斯坦福等名校,也不乏汉瑞克斯这样小而精的学院。每年发展的新成员约达17000人。成员都是美国一流大学中最优秀的本科生。吸收这些学生加入联盟就如同授予他们一份能一直引以为自豪的荣誉,同时也提醒每个人,人文科学课程中的优异表现是非常重要的。
依照美国的标准,联盟是个很古老的组织。它创立于1776年,与美国独立同年,但这不是纯粹的巧合。和美国一样,人文科学联盟也是欧洲启蒙运动的结果。始于公元1600年左右的思潮推动了人们对生活各个方面更加自由的探究,当然,它也促进了近代科学的诞生。
创立人文科学联盟的是当时一群年轻的学生,他们的学校教育只不过是机械地记忆与重复。课堂上大家把老师的话原原本本塞进脑袋,再原封不动地复述出来。教育者不鼓励讨论或开放式探索,也不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但学生们想要些不一样的东西,于是他们建立起这个崇尚自由讨论的组织。
参加者定期集会,探讨重要的社会或政治问题。尽管那时还只是18世纪,但他们探究的话题已经包括妇女在社会中的适当角色,是否应该废除奴隶制,以及青少年教育对善治而言是否是最无关紧要的问题。这些探讨和辩论反映出,这些年轻人明白生活中真正重要的问题需要人们运用理智进行分析,他们也懂得理智的分析就是对众多因素进行斟酌、权衡。
通识教育的精神
19世纪美国各地的大学都开始改革课程设置。此前学校依托拉丁文和希腊文的经典著作向学生教授语言、文学、哲学和修辞技巧。但近代知识的发展促使学校进行革新,先是增加了近代语言、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容,后又开设了具体的专业和职业课程。
在美国,通识教育无论是在刚刚起步的19世纪,还是在蓬勃发展的今天,所有的相关理论都无一例外地以希腊文化和启蒙运动为基础。也正是从这两个源头中汲取的重要价值推动着人文科学联盟一路发展到今天。我们对这些价值的陈述如下:人文科学联盟坚持自由的探究和表达,严格的学术规范,渊博的知识,审慎思考和伦理反思能力的培养,对智慧的追求,以及学术研究成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倡导这些价值是因为我们确信在其影响作用下,世界将变得更加公正、和平。
那么受过通识教育的人了解什么呢?两类事物:首先是认识世界、社会和个人的方式,以及这些方式带来的结果;其次,他们对不同的历史和文化有一定了解,包括那些文化孕育出的文学和艺术作品。
对于受过通识教育的人,了解是关心的基础。他们一旦对世界有一些认识,就会渴望去了解更多、领悟更多,因此想要不断地学习。他们不但关心问题,而且能付诸行动。除了有知识、有爱心,受过通识教育的人还具有批判性探索、深入思考、评定证据、多角度思维、应对不确定性和含糊性的技能。由于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和关心都发生在社会环境中,这些智力技能要借助交流技能的形式来暗示或展现其效用,例如言语和书写清楚准确,能够组织和评估论据,对谈话的另一方持既批判又同情的态度。
有关通识教育的争论
认知、关切和行动,几乎所有通识教育的倡导者都会赞同这几点。但问题又出现了,这个解释是否足够将通识教育与其他各种教育理念区分开?瓦伯西学院的与会者们认为它只构成定义通识教育的必要条件,不能作为充分条件。
在认知方面,假设受过通识教育的人知识面非常广阔,涵盖了一系列不同的领域,那么就会出现以下问题:按照大学里典型方式设置的学科是否是人们获得知识的正确途径?或者它们实际上起着阻碍作用?又或者那些学科的确是良好的途径,但前提是先要激发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的热情?一些学科是否比另一些更好?是否有的学科是主要的也有的根本无关紧要?具体是哪些科目呢?另外,受过通识教育的人了解的知识是否超出了特定学科有限的方法论能够触及的范围?如果是,人们又该如何获取哪种知识?
受过通识教育的人还了解历史、文化、文学和艺术。然而问题远在我们询问他们是否也读《美诺篇》或《欧绪弗洛篇》之前就出现了。进行这样的文化教育时是否确信由于学生本人也是某些特定历史和文化的主体,因此理所当然应该了解这部分知识?这是谁规定的?学生是否应当先了解自身的文化传统,然后,再学其他东西以比较之间的差异?或者我们每个人都继承了全部文化,因此所有可能属于某一人的也同时可能属于所有人?我们的任务究竟是让学生了解差异是纯粹的,不同文化间的差别不可削减;还是跟他们强调融合是可能的,甚至构建新的统合文化也有可取之处?另外,将文化研究纳入通识教育过程又是为何目的?这也是争论的话题之一。
一些通识教育的倡导者确信认知与关切之间的联系非常强大,因此根本不用具体说明应该坚持的价值取向,也不用专门利用学校教育去强化这些价值。另一些人则认为,如果不凸显对价值取向的具体规定并在学校教育中加以强调,通识教育就缺失了一些最根本的东西。通识教育的确涉及到价值,但具体与哪些价值有怎样的关联则是人们激烈争论的焦点。
总的来说,通识教育全过程要实现的目的,就是培养了解一些事,关心一些事,也能做一些事的人。对于所有这些“事”,人们在一定的具体范围内可以达成共识,然而一旦超出这一范围,共识就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激烈的争论。争论内容包括对所了解、所关心及可做之事的进一步具体说明;这三者间分量最重的关系;如何完成认知,如何做到关切,又如何获得行动的能力。
通识教育的概念包含许多变形,每种变形都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他变形分享某些特征,因而彼此或多或少有些相似。然而通识教育各种形式的概念通过共享几类特征而联结在一起,即都强调知识、价值和能力。
我们对通识教育的理解本身就是通识教育中的一个问题,而且是一道讨论题,我们可以借这个机会来实践理想中受过通识教育的人应具备的能力。如果能充分体现对重要问题的认识和关切,并充分运用思考和交流的技能,我们的论证将具有说服力。如果乐意从多种角度分析,并能自如应对不同意见、不确定性和含糊性,我们的论证将充满生命力。
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最后,我想谈谈在一个人人参与政治决策的社会中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这种教育理念并没有说人们通过思考就一定能找到最终真理。相反,它主张我们所有表述真理的尝试,无论多么坚定有力,都还是不完整的,都还需要批判。在参与型社会中,由于人们可以提出问题,要求或向别人提供论据,并支持观点的多样性,因此能够避免任何局部真理赢得绝对主导地位。
偏远地区人们做出的决定在100年前,甚至是20年前都无法像现在这样影响我们。当今世界上,每个人正确决策的能力对我们的利益都起着比以往任何时候更直接、更有决定意义。我们必须关心他人之所想、他人如何得出结论,尤其是那些和我们有着巨大差别的人。
自由探究和表达是最根本的。如果我们不能自由调查、寻求真理,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别的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我们的价值首先就强调自由,还有和它一脉相承的积极看待多样性的态度。
接下来是欣赏和构造论证的技能。我们要能说出自己为什么认为某个东西是真实的,或正确的,或有益的。我们要作好准备加入商讨过程中,并在权衡和评价对方主张时懂得互相让步。选择不参与这一过程就等于声称无论什么都不可能动摇自己的看法。这是一种傲慢,其根源就是畏惧,害怕无力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
这里要介绍的第三种价值就是进行论证所需的知识。有了这样的学问我们才能讲明道理,也因此人文科学联盟一直致力于文理科目中的卓越表现。这些学科不是无关紧要的装饰品,它们提供的知识将成为个人人生道路上不可缺少的向导。
(本文是作者在鲁东大学的演讲,有删改。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何沙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