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怎样理解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本性
学界关于马克思哲学的本性的讨论从各种称谓就可以看出其中的理论复杂性,诸如“新唯物主义 ”、“实践唯物主义”、“实践超越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人道主义”等。有一点是学界比较认可的,那就是马克思哲学变革后,实现了哲学的彻底变革。变革后的马克思哲学否认了“物质本体论”?我们回答是否定的。辩证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哲学思想最好的概括正是对“物质本体论”有力的支持。
首先,在国内哲学界有一些人认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说法本身是局限在旧哲学思维方式下的讨论,马克思哲学应该是超越了旧哲学的现代哲学,因而也就超越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这就是没有能够在理解马克思哲学变革时遵守一般唯物主义最基本原则“物质本体论”所导致的。在早期马克思的哲学逻辑发展过程中,先是在黑格尔的辩证法“光环笼罩下”,继而又转入到费尔巴哈派,不过,马克思在1843年转向一直到1844年底,并没有认为自己站到了唯物主义的一边,却在《1844年手稿中》有过这样的表达:“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7](p101)正因为在早期的马克思思路历程中,有过一段对唯物主义缺乏明确意识的时期,造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以及国内一些人对马克思哲学作了“超越论”的阐释。以致有人认为,对马克思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又是一次“根本性误读”。“卡尔哲学”绝对不是任何形态的“唯物主义”,而只能是“实践人道主义”和“实践唯心主义”,是不同形态的“人道主义”哲学理想的交换和发展。ς但这忘却了,进入了1845年之后,马克思自觉、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唯物主义立场。“从前的一切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2](p54)这里是否是说,在实践的理解中,旧唯物主义的一切都被马克思所抛弃了呢?我们认为,这里只是批评了旧唯物主义的缺点,确没有否定唯物主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与恩格斯一道曾批评了“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地时候,他决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与历史是彼此分离的”[2](p78),在《共产党宣言》性质方面,曾指明“宣言的唯物主义观点”[8](p636)。对于自己的方法论,马克思也曾在《资本论》中有过这样的表达:“比从当时的现实生活关系中引出它(宗教——引者注)的天国形式要容易的多,后面这种方法是唯一的唯物主义方法,因而也是唯一的科学方法”[3](p410),并且认为《资本论》就是奠基在唯物主义方法论上的,如1879年马克思致卡菲埃罗的信中说:“您完全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再来谈这个题目,以便更多地强调《资本论》的唯物主义基础。”[9](p359)在评述自己的社会主义的基础时,他在晚年1880年《关于“哲学的贫困”》一书中说:“社会生产的真实历史发展的、批判的、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所以,坚持“物质本体论”的前提下,才能进一步去明晰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真实本性,否则丢了这一理论前提,将会造成对马克思哲学的恣意解读。
其次,目前国内哲学界的各种各样的哲学范式转型,“文化哲学范式”、“历史哲学范式”、“生活哲学范式”、“生存论哲学范式”、“历史哲学范式”、“实践哲学范式”等,其中,“生存论哲学范式”是五种哲学范式的主轴。ς在坚持者看来,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与人的生存相关的“属人世界”。哲学重建的根本途径说到底是向人的回归。 与人的生存相关的“属人世界”这也是学界论争实践本体论以及对于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否定问题理论起点。康德哲学是现代哲学的起点,也是现代哲学生存论的起点,现代哲学生存论的兴起及其问题框架,乃是康德有关哲学人类学在现代哲学的复兴及延伸,这一背景框架,也实质性地呈现了现代哲学生存论的问题背景,“生存论关涉的正是其中的自由世界”。但是需要对这些哲学范式转型者追问的是,科学理解人的生活世界(现象世界)的哲学前提是什么?没有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基础,能否正确理解人类生活世界?实际上,看一种观点是否形成了成熟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前提,有三个标准:“(1) 马克思是否同意物质本体论或自然本体论,亦即马克思讲的“唯物主义”中的“物”是否只是人类社会或实践,而不是自然物质?(2) 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否只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只是头脑里的而不是外部世界的,只是方法论而不是世界观?(3) 认识、思想是不是客观世界的反映?”ς据此,显然马克思在成为费尔巴哈派以后,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拯救,后又在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结合下,对费尔巴哈自然主义人本观批判,最终完成了上述三个“标准”的解答,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虽然这一名称直到1886年才由狄慈根首次于《一个社会主义者在认识领域中的漫游》一文中提出,但在马克思的大量文本中可以读解出其“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把异化劳动看作是一种客观历史现象,着眼于分析劳动中形成的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马克思必然把社会发展看作是自然历史过程,研究历史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从而走向历史唯物主义”,[10]还有“只要这样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后面将对这一点作更清楚的说明——都可以十分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2](p76)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 “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 [2](p67)
在国内一些论者那里,无限拔高“实践”或将其“本体论化”、或将其“任意泛化”,似乎当加上实践作为前缀,自己的理论就具有了马克思哲学理解的正当性。在“实践观”问题上问题远远没有像有的学者认为的那样,马克思就是“实践本体论”、“实践思维方式论”与“实践辩证法”以及“实践历史观”。实质上,他们否认了一个基本的理论事实:在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变革中,存在着完成科学的世界观到再完成人的生活世界观的逻辑进程。由此可见,把马克思哲学的本性仅仅理解为实践观,从而认可马克思哲学的视域在于人的生活世界,这是有悖于马克思哲学本性的。“辩证唯物主义”作为一种历史观的理论基础,与以实践理解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两者在原则区别下统一于马克思哲学的完整世界观的体系中。将人的生活世界“越位”为完整的马克思哲学世界观,必将造成“人类之谜”“与历史之谜”的双重误读。但仅仅锁定马克思哲学普遍世界观的唯物主义一般本质的“物质本体论”的理解而轻视“实践”,将容易滑落到旧哲学泥潭中,并对唯物主义历史观造成人为的遮蔽。但不能因与旧哲学相区分时,把基本的“物质本体”这一共性抛弃,客观地说马克思哲学的本性是“辩证唯物主义”, 而从实践理解与强调的唯物主义只不过是内含于“辩证唯物主义”的一种面向人的生活的世界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
[5]汪民安.后现代性的谱系[A].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C].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6]黄楠森.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J].高校理论战线,2003(5).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M].人民出版社,1961.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M].人民出版社,1972.
[10]陈先达.走向历史的深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