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阶段:汉唐时期
到了汉唐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似有所上升。但是,作为社会主体的男性,又为女性祭起了若干道德规范,从理性上将女性紧紧地捆绑住 ,表现为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三纲五常”。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五常,一说为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一说为仁、义、礼、智、信。对于女性,所强调的是“三纲”,显然是把她们打入了最低层,并肯定这是人伦之大道
第二个方面:“三从四德”。 所谓“三从”,即女性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妇德,指妇人应具备的美德,其主要内容当如《文选?张华?女史箴》所说:“妇德尚柔,含章贞吉。”以温柔、贞节为上。妇言,指妇人的辞令要得体。妇容,指妇人的仪容雅致。妇功,即女功、女红。指妇人要学好纺织、刺绣、缝制衣服等手工,把家里所有的人主要是男人的衣裤鞋袜做好。这不仅把女性定为只能服从男性的意志,还得为男性劳作(服务性的,而非创造性的 。
第三个方面:“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时期,人们普遍认为是否有后(有后之后,特指儿子,关系着传种接代),关键在妻子。故为人之妇而未能生子者,为首罪。所以古代的“七出”(古代休妻的七种理由)以未生子列为第一理由。《仪礼?丧服?疏》:“七出者,无子一也,淫泆二也,不事姑舅三也,口舌四也,盗窃五也,妒忌六也,恶疾七也。”要求妇女必须生子,岂非将女性当作生育工具!
第四个方面:“女子无才便是德”。 阻止女性学习知识,使之终身愚昧,便于迫害、欺凌、奴役。把这一些整合起来,可以清楚地看出,那时的女性社会地位之低,不言而喻。在这一类意识形态的支配之下,形成了一系列所谓“男强女弱”、“男主女从”、“男外女内”、“男尊女卑”等匪夷所思的性别二元对立的观念,并逐渐加强,怎么能在这样的社会里,获得男女二性在尊严、权利、机会、价值、责任、地位、享受等等方面的平等 。
第四阶段:晚清至解放前
不平则鸣!长期以来,中国妇女以及某些有识之士,就一直在为男女平等而努力奋斗。但收效甚微。到了晚清,由于西学东渐,先进人士的鼓动争取,中国成立了女学堂,创立了《女子世界》这样的女报,特别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的满清王朝,接着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激起的五四运动、由此一运动转化为否定传统势力的新文化运动、以及因在上海的日本人经营的纺织工厂发生虐待中国女工而引起的五卅运动,等等,争取男女平等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其成果比起以前要大得多
而到了第五阶段即新中国时期,男女平等才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境界 ,稳居世界前列!这也算是广大女性“守得云开见月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