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乐黛云教授莅临比较文学研究所主办的“中外文化名家讲坛”,以“展望21世纪的比较文学”为题给我校师生做了精彩的学术讲座。讲座由研究生部副主任张华主持,我校及外校相关专业师生60多人慕名参加。
乐教授就比较文学发展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剖析,包括普适价值、新轴心时代、国学新思考、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学科划分等核心问题。首先是普适价值与本土化发展问题,没有普适价值就无法展开对话。在现代西方语境下,汉学家对于中国普适价值研究和探求为我们提供了相当有益的启发。世界上的文化不是一方吞灭另一方的。我们应当重视汉学,采用多元的观点,更多的思考中国怎样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份。其次是“新轴心时代”的讨论,人类一直是靠轴心时代产生的思考和创造而生存的。每一次新的飞跃都会返回这一时期。新轴心时代就是回归自己的文化,我们应该了解自己文化的源头,找到中国文化的基因。再次是对国学的新思考,乐先生回顾了清华大学国学研究的历史,国学是中国人研究中国文化的学问,而汉学却是外国人研究中国文化的学问,并提出了国学和汉学接轨的前沿想法。第四个问题是比较文学怎样从低潮走向高潮,走出欧洲中心论的原点,各种文学从自身文化出发寻找新的视野和平台,比较文学将会有新的发展。
涉及“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这两个学科的概念,乐教授认为世界文学是比较文学的基础,比较文学是世界文学的方法和灵魂。在古今的时间轴和中外的空间轴构成的坐标上,任何一点与阅读主体结合就构成了世界文学。讨论世界文学离不开本身的文化脉络,比较文学更多的与文化背景结合。乐先生还提及了关于普适性和差异性的区别,坚守传统文化和接受外来文学的区别,自我与他者关系等几个问题,供大家思考讨论。
高旭东教授对乐黛云先生的精彩讲座进行总结,他从乐先生对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巨大贡献以及对年轻人的孜孜不倦的培养切入,认为乐先生总是能够站在理论的前沿,从国学以及“世界文学”的传统概念中阐发出比较文学的新见。陈戎女教授作为乐先生的博士也做了精彩的讲话。最后,在座师生就讲座内容与乐教授进行了探讨。讲座在大家饱含感谢的掌声中结束。超星数字图书馆全程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