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沙龙 -> 正文

袁世硕教授做客中外文化名家讲坛

发布时间:2009-12-14  新闻来源:比较文学研究所 刘杰 

12月11日下午3点半,我校比较文学研究所主办的“中外文化名家讲坛”邀请到了山东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袁世硕先生,以“文学诠释学经验谈”为题为我校师生做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讲座在教四楼106室举行,我校师生30余人聆听。

袁先生首先明确了诠释的定义,诠释指的是对一部文字著作的意思、意义在理解基础上进行解释,又称阐释。诠释学是来自西方的理论,具有否认文学作品是客观存在的倾向。认为文学作品都是半成品,经过读者的阅读、诠释才能完成制作,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也存在偏颇。一部作品如果没有读者等同于无,但是作品是客观存在的,有稳定的语言结构,本身是不变化的,只是在理解诠释中有所不同。西方学者认为“文学作品在意思上是不变的,意义是变化的。”、“任何一部文学作品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框架,留有一定空白,阐释是对空白的补充”都是对诠释学的完善。袁先生以《桃花源记》、《田七郎》两部文学作品的诠释为例进一步阐述了自己对诠释学的理解。对同一部作品的各种不同阐释,说明文学诠释的多样性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应该存在一种接近文本本来含义的解释。对文学作品的解释有正解、误解、别解,更有曲解,道学家将《西游记》演绎成炼金丹大旨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曲解的例子。东西方有丰富的诠释学理论,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就论及对作品的诠释,认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对作品的阐释不应停滞在阐释的多样化上,而是要进行多方面的考察解析,尽量避免误解和曲解。

主持讲座的高旭东教授认为袁先生的报告站在当代学术前沿,结合对古典文学作品的研究对诠释学进行了分析,丰富生动并富有理论深度。西方从阐释学、接受美学到读者反应批评,越来越走向主观化,袁先生试图赋予诠释学以更多的客观性。袁先生回答了在座同学的提问,讲座在热烈掌声中结束。超星数字图书馆全程录像。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