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沙龙 -> 正文

中科院李大光教授生动诠释科学传播

发布时间:2010-05-17  新闻来源:人文学院 韩瑜 

5月14日下午,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新闻与科学传播系李大光教授来到北语“新闻传播学前沿论坛”,为全校师生带来了题为”科学家、公众与传媒”的讲座。

这次讲座围绕着“世界科学传播发展趋势”、“科学写作大事回顾”、“科学对社会巨大影响”、“科学报道”以及“科学作者必读书籍”等五个方面展开。

首先,李大光教授指出科学传播在国内还比较薄弱的现状,科学传播学是中科院这一研究硬科学的学术基地里的边缘学。他的语言客观清晰,便于理解,吸引着在场的同学及老师对科学传播这一新鲜领域进行深入了解。

接着,李大光教授介绍了西方对科学传播的重视情况。欧盟等国际组织提出科学与社会行动的计划,美国也有著名的2061计划,旨在提高青少年的科学意识,培养新一代的科技人才。这些活灵活现的例子引人深思,同学们不禁对中西方的科学普及进行比照,思考科学对公众的意义。由科学报道几度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事实,大家意识到了科学传播的重要性。“现在我发多少电也没有人来报道我了”,在举富兰克林收集雷电的事例时,教授轻松地说到,以幽默的方式使大家知晓科技发展迅速,对社会的影响巨大,动摇公众认知的事实。最后教授推荐了许多网站、书籍、杂志等等,为同学们今后了解科学传播与学习科学知识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在讲座过程中,李大光教授列举丰富的历史事实,尤其在谈论帕特利克?莫尔、蕾切尔?卡逊等等科学领域重要人物时,穿插着各种具体有趣的小故事,再配上教授生动的手势,顿挫有力的语气,整个讲座现场活跃起来,同学们时不时发出愉快的笑声,对科学传播这门学术艰涩难懂的担忧荡然无存。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使讲座生动地进行下去,教授精心准备了180张幻灯片,每一张都结构清晰地展示了讲座内容大纲,解释了陌生名词,浅显易懂。

在讲座结束前的提问时间,同学提出“西方的科学传播模式是否能在中国顺利发展”等等问题,教授对此进行详尽的解答,同学们的掌声再度响起。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