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下午,外国语学部高级翻译学院邀请到天津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彦春教授,在主南201为翻译专业的学子献上了一场题为“讲好中国故事——国学外译的第二次高潮”的讲座。外国语学部副主任高明乐教授、外国语学部应用外国语学院院长陆薇教授以及学校其他单位的部分教师和在场学生一起,共同聆听了赵教授的精彩解读。

讲座现场
赵教授主讲了在新浪潮下我们翻译人应该坚守的原则,他认为有两个原则,即刚性原则与柔性原则。所谓刚性原则,就是不可改变的东西,也就是在翻译过程中坚守本质不变、形式不变。中国的古诗词对仗工整、平仄押韵,但是大多数译者在翻译古典诗词的时候都做不到保持译本与原文字数相同、音调押韵,在赵教授看来,这样的翻译只能称作注释,而非新浪潮中所需要的文学翻译。赵教授主张形式决定文学,中国诗词都是有严格字数限定的,如果打破了这一限定,那么翻译出的文字还怎么能叫中国诗词?所以要重构形而上学。赵教授用了几个外国译者翻译的《三字经》作为例子,表明此前西方翻译并未做到文符其实,所以在翻译中要做到“形神”具备,也就是形式与意义兼具。而柔性原则就是要学会变通,不要“死译”,要懂得否决。赵教授用《牵牛花》这首儿歌为例,简单阐述了在其他语言与中文有较大出入时,懂得转变意象的重要性。这一点在诗词翻译中尤为重要,很多时候都需要译者转换意象才能精确地翻译出中国古诗词的精髓。赵教授还提出翻译就是要适其所适,要学会转形、转意。

讲座现场
最后在赵教授翻译的、上海音乐学院学生演唱的《菊花台》的音乐中,讲座圆满结束,全场观众掌声不断以感谢赵彦春教授为我们带来的这场受益匪浅的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