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沙龙 -> 正文

薛富兴教授应邀做客跨文化讲座第69讲

发布时间:2016-04-12  新闻来源:田墨浓 

    4月6日下午,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薛富兴先生莅临我校,为北语师生作了题为《环境伦理学视野下的美善关系》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是跨文化系列讲座的第69讲,由比较文学研究所李庆本教授主持。

    薛教授首先指出:当代美学的理论逻辑源自康德的“美善二分”论。康德认为:审美趣味的超越品性决定了它只能与追求现实功利的伦理分道扬镳。既然当代美学的学科独立性导源于此,自康德以来的美学家也就对伦理问题避而不谈。但如果将美善关系还原到康德之间的英国经验主义哲学中,我们就会发现:“伦理”与“审美”并非截然对立,在亚当·斯密和休谟等经验主义哲学家笔下,它们不仅和谐并生,而且往往是同一问题意识相互勾连的两个层面。与此同时,尽管大多数当代美学家都对伦理问题漠不关心,或唯恐避之不及,环境伦理学家却经常将审美维度融入研究视域。由此,“环境美学”的出现不仅是一种学术创新,而且在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上都彰显出鲜明的学科开放性与理论对接意识。接下来,薛教授梳理了具有代表性的环境伦理学家及其主要观点。作为“环境伦理学”最早的倡导者,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等著作中提出“大地美学”的概念。“整体”、“多样”与“美感”是“大地美学”的三种基本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了生态有机体的存在基础。同时,利奥·波德还强调自然史与生态科学对自然美学的深层建构作用:正是在有机流动的进化过程中,自然世界得以展现其灵动多变的美感。因此,把握自然之美,进而型构生态美学体系就与认知自然的学术诉求紧密联结在一起。罗尔·斯顿同样推崇整饬有机的自然品性,认为其中蕴藉着一种不经雕饰的系统之美。他认为,自然界的美,是一种自足完备的客观品性,根本不存在任何丑陋之处,因此在本质上拒斥一切人类主观的审美判断,这就是所谓的“肯定美学”。尤金·哈格洛夫则从生态史的角度出发,深入挖掘十九世纪美国民众的审美觉醒在北美环保运动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以此为依托,他得出结论:审美诉求是一种促进生态保护的潜在动因,它构成了伦理实践的超越性基础。薛教授认为:生态伦理学家引善济美的理论探索也能为美学界带来很多启发,比如:传统的美学研究往往拘泥于学科预设的呆板审美标尺,将自然万物机械地划入美、非美、丑陋三类。但当人类妄图对自然界横加干涉,并以主观的审美判断将生态系统肢解得七零八落时,“人类中心主义”便可怖地凸显出来。它不仅在本质上与美背反,而且本身就是现实功利的丑陋傀儡。因此,美学家应当在长远的生态持存中对自然之美进行观照,在生物本身的进化历程以及自然流变的科学视域中把握其不可复现的美感。与此相反,如果艺术家的审美实践以环境破环与生态失衡为其代价,那么它就是对自然的亵渎与凌虐,不仅毫无美感可言,而且由于其对无谓暴力的调用而沦为无目的的恶行。这正是卡尔松“环境美学”的理论基点。

    薛教授以其深厚的学识、丰富的而独到的见解深深感染了在场师生,大家就讲座内容与薛教授展开了深入讨论。李庆本教授总结了讲座内容,并就美善关系与薛教授交流了学术见解。陈戎女教授对环境美学与文学审美性的联结与区别,以及环境伦理学的实践可能性进行了补充与延伸。参加讲座的还有培训学院的孙亚鹏老师。此次讲座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