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中外影视译制领域的深度合作,打造长效国际合作机制,建设中国影视作品全球译制合作的高端人才队伍,提高中外影视作品(含电影、电视、纪录片、动画)跨语言互译的规模、层次与质量、规范,让更多优秀的中外影视作品能通过高水平的译制走进亿万人民的心灵,成为沟通文化的桥梁,文化部与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于6月11至15日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成功联合举办了“2015中外影视译制合作高级研修班”。研修班由上海文广局、上海电影集团协办。这也是文化部与北京语言大学共建的“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研修中心”全程参与组织的重要活动。中国文化译研网作为独家支持媒体,专题报道了整个活动的每个环节,并对与会的20余位中外嘉宾逐一进行了专访。
作为首个由中国发起以影视译制合作为专题的高级别国际会议,此次研修班在全球影视译制界引起了热烈反响。来自美国、德国、爱尔兰、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捷克、巴基斯坦、土耳其、埃及、突尼斯、越南、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哈萨克斯坦、坦桑尼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长期关注中国影视作品译制的专家、导演、影视制作与发行机构的50多名中外代表齐聚上海,就中外影视译制合作的现状前景、工作规范、机遇挑战及合作方向等课题开展了为期5天的深入讨论和交流,就各国关心的话题畅所欲言、畅谈合作。意大利国宝级女星古欣娜塔等国内外优秀明星亲历活动现场,为中外影视译制合作“代言”助威。乔榛、卢燕、石班瑜等艺术家们在研修班上分享自己多年从事影视译制和推广的宝贵经验,让“粉丝”们一听为快。
此次研修班体现为四大特色成果,一是专业研讨成果,来自梦工厂、迪斯尼等全球一流译制与配音机构的首席专家首次与中国资深的电影译制机构、知名专家以及各国影视译制代表共同分享比较中外影视作品译制专业流程的异同,并探讨了在全球范围内推出各国通用的影视多语言译制行业指南,让影视译制更加规范化;二是项目合作成果,以《水脉》、《西藏的天空》等作品为代表的中国最新影视成果在此次研讨会上正式签约启动国际版制作,中外译者还结合具体项目举办工作坊,从侧面助推上海国际电影节、电视节的国际版权交易成果落地;三是机制建设成果,由中国电影集团进出口总公司、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央视电影频道、上海电影集团、埃及尼罗河电视台、坦桑尼亚国家电视台等30多家中外影视机构共同发起的的《中外影视译制合作产业联盟倡议书》在此次研修班上正式发布,为拓宽国际影视产业链条上制作、翻译、配音、发行、贸易、传播、教育等环节的合作通道奠定基础;四是平台建设成果,以“中国文化译研网”为代表的全新网络媒体平台启动与全球多语言受众直接对接的中国影视多语种项目资源库建设以及中外影视译制人才跨国合作的“线上线下联动培养平台”,让更多优秀作品能够借助国际化网络协作平台和本地化人才培养机制,迅速突破语言瓶颈,更好地走向世界。
6月13日, “2015中外影视译制合作高级研修班”在上海电影博物馆举行中外影视译制国际专家座谈会及“2015中外影视译制合作高级研修班”成果发布仪式。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名文化专家、影视工作者等联合发布《“中外影视译制与传播”国际合作倡议》。
此次座谈会是“2015中外影视译制合作高级研修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开展的国家级培训研修项目。来自中国、美国、法国、埃及、土耳其、哈萨克斯坦、越南、坦桑尼亚等国家的传媒业、影视业代表等在座谈会上各抒己见,向到场嘉宾分享了各自国家与中国译制片交流的现状,并对今后更加密切的合作表达了期待。著名配音艺术家乔榛、旅美知名影视艺术家卢燕、巴黎中国电影节创办主席高醇芳等专门就加强中外影视作品互译、扩大译制片海外交流覆盖面、提升中国影视作品赴海外译制质量,让中外优秀影视作品跨越语言障碍,走近亿万观众。
此外,在座谈会上,由中外专家、影视工作者联合发布的《“中外影视译制与传播”国际合作倡议》提出,要加强中外影视作品的信息共享,提升中外影视作品译制与传播合作水平。加强世界各国在影视互译领域的政策协调与国际合作,积极倡导政策扶持、产业协作、公众教育等,鼓励中外优秀影视作品通过高水平的译制合作得到更广泛传播。座谈会后发布了一系列中外合作项目,包括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交易中心与约旦中东传媒公司合作项目、该中心就《水脉》等作品与美方开展译制合作项目,上海电影集团就《西藏天空》等作品与美方开展译制合作项目等。“中国文化译研网”发布了《中外影视译制人才培养计划》。
我校汉学与中国学研究所、当代中国研究所、中东学院、东方语言与文化学院的黄卓越教授、郑承军教授、周阅教授、崔顺姬教授等代表北京语言大学出席了上述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