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沙龙 -> 正文

北语汉语学院刘希明副教授为广大师生作讲座

发布时间:2014-10-30  新闻来源:人文社科学部 

  10月28日上午,在北京语言大学教二楼460教室,汉语学院副教授刘希明先生为北语广大师生作了题为“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教学法”的专题讲座,此次讲座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系列专题讲座”的第五讲,来自学校人文社科学部、汉语国际教育学部的两百余名本科生、研究生聆听了本次讲座。讲座由人文社科学部汉语教育学院副院长施家炜博士主持。

  刘希明先生是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副教授,资深对外汉语教师,北语教学督导组督导。其长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对外汉语课程与课程设置、综合课课堂教学,发表关于语音教学、课堂评估、高级汉语教学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多篇,编著有《中级汉语》、《高级汉语》、《语法篇》、《精选篇》等(合著),参与初级汉语试题题库建设项目,研发《初级汉语教学录像片(短文部分)》、《汉语课堂教学示范DVD(语法部分)》等。

  在讲座中,刘希明副教授首先指出初级汉语综合课与所谓的“小四门”——阅读课、听力课、口语课、写作课的关系极为密切,初级汉语综合课只有兼顾听、说、读、写,做到“听说领先、读写跟上”,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针对汉语综合课的教学内容:语音、语法、词汇、汉字、篇章,刘希明副教授认为何为重点现在仍无定论,但在汉语学习的全过程中,语法相对其余四者而言,对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有着更为重要的影响。接着,刘希明副教授提出了初级汉语综合课教师应当具备的素质:一是细致深入的思考力;二是良好的表达能力;三是吸引学生的人格魅力,即教师必须熟知中国文化,用渊博的学识打动学生。

  本次讲座的核心内容为刘希明副教授提出的初级汉语综合课教学的“七字方针”,即“精、深、熟、用、大、美、全”。所谓“精”,就是“精讲多练”,教师应尽可能做到“讲三练七”;所谓“大”,即教师视野要开阔,要创造综合课的大视野;“熟”则要求教师抓好课前预习,让学生知道预习的重要性,因为“熟能生快”。刘希明副教授通过丰富详实的实例逐一解释了“七字方针”,并打趣说自己是工科出身,因而凡事注重求证。最后,刘希明副教授以一节语法教学为主的综合课为例具体阐释了“七字方针”,其将整节课分为组织教学、复习、新课、课文处理等环节。在组织教学这一环节,刘希明副教授提出了许多颇具新意的方法,比如让学生背手机号码、报天气预报、讲一个新闻或自己最关心的事情等等;复习环节则包括听写前一课或前两课的重要词语和句子、表演对话等;同时,刘希明副教授通过与学生的现场互动和实际演练,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对新课文生词、语法的处理方法和处理过程,在场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和演练,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刘希明副教授结合自己亲身的教学经历,并通过丰富详实的教学实例,全面生动地阐释了初级汉语综合课教学的“七字方针”——“精、深、熟、用、大、美、全”,其幽默风趣的语言博得了在场师生的阵阵喝彩,现场不时爆发出爽朗的笑声。最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