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司富珍教授应邀来到教四103教师为人文社会科学学部2012级本科生及部分研究生和教师作了题为“自然语言中的几种结构镜像”的讲座,这也是人文社会科学学部“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题”的第六次讲座。
司富珍教授首先就自然界中镜像的物理定义和一般特点作了介绍,进而引出自然语言中的结构镜像,并且指出“镜像”一词在不同的语言学文献中含义不尽相同,并提醒同学们在阅读相关文献时要仔细分辨。之后司富珍教授介绍了在语言学中关于镜像的研究进展,主要是列举了Chomsky, Baker和Kida在结构镜像方面的研究,并简要说明了语言学中对“镜像”问题比较通俗的定义。据此,司富珍教授重释了“结构镜像”并阐明了研究镜像的目标。
之后司富珍教授针对结构镜像这一问题详细的阐述了自己在这方面的研究——同一语言内部的结构镜像,为了更方便讲座听众的理解,司富珍教授将这个问题分为“同一短语的两种可选结构互成镜像”和“同一语言内部不同层次的结构镜像”,司富珍教授通过丰富的英语句例,配合清晰的句子结构分析图以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详细向我们阐释了语言镜像的相关问题。
最后,司富珍教授讲解了关于原则和参数理论的内容,涉及到UG的普遍原则和决定语言差异的参数,例如中心语位置参数,WH位移参数以及Pro-drop参数。通过中英文不同的例子从另一个方面阐释了语言学中的镜像。
通过这次讲座,让同学们关注到了之前从未接触过的“结构镜像”这一语言现象,引发了同学们对于这一语言相现象的关注并在会后积极与司富珍教授进行交流讨论。鼓励了同学们关注相关领域的研究,启发了新的思路,相信未来在语言学的结构镜像方面会有更多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