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沙龙 -> 正文

张黎教授应邀在对外汉语研究中心作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14-05-07  新闻来源:对外汉语研究中心 

  2014年4月23日,张黎教授应邀在对外汉语研究中心作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基于语料库的汉语话语标记研究”。讲座由中心副主任王建勤教授主持,中心主任孙德金教授、《世界汉语教学》主编张博教授、江新教授、郑艳群教授、赵雷副教授等共五十余名师生聆听报告。

  张黎教授指出话语标记(discourse marker)是美国学者提出的概念,最早关注口语中这类特殊现象的是美国语言学家Randlph Quirk。从已有的关于话语标记的研究来看,对于汉语还从来没有人做过全面系统的描写和研究,只有对某些话语标记及类似成分进行个别研究的论著;既有研究范围有限,也没有明显区分口语和书面语;定性研究为主。因此,张黎教授的研究在搜集1110万字真实口语转写语料的基础上,专门对汉语口语中的话语标记成分进行全面的抽取,并对其功能、形式进行分类和统计,以揭示出汉语话语标记的基本面貌,并总结出汉语话语标记的特征,为丰富和完善话语标记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张黎教授认为话语标记是那些口语交际中才出现的具有非概念和逻辑意义、独立于所在上下文句法结构之外的、只具有话语交际功能的语言成分。张教授还提出7个判断标准:不具有明确的概念意义;只用于口语;表达中,即使去掉这些成分也不影响信息的表达;不与相邻的句法成分构成更大的句法单位;不能单独构成一个话轮;在语调上,往往可以与其所指向的句子构成一个完整的话语单位;在话语标记的前后,一般都可以有语音停顿。同时满足以上7个标准的才能认作是话语标记。张黎教授研究所依据的语料总计1110万字左右,来源有中国传媒大学有声语言资源语料库的口语对话体语料;北京语言大学的北京话口语语料库;由课题组成员自采并转写的口语语料以及作为补充的北大现代汉语语料库当中的口语体语料。通过对全部搜集的语料的穷尽检索,按照功能、用法的一致性,共确认了91个话语标记成分。

  张黎教授的研究最重要的成果是提出了话语标记的功能。张教授认为话语标记从交际功能上可以划分为话语组织功能、元语言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三种,并按照这个分类对每个话语标记进行统计和分析。

  讲座结束后,在场师生与张黎教授进行了深入地交流。

张黎讲座

张黎讲座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