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2日下午,北京大学中文系胡敕瑞教授应人文学院邀请,在教四楼101教室为11级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作题为《试论“兮”与“可”及其相关问题》的讲座。本次讲座是“汉语言文字学专题”系列讲座第十一讲。
胡敕瑞教授针对“兮”与“可”的关系展开讨论,分析“兮”与“可”,“兮”与“歌”,“可”的三个变体——阿、訶、呵,以及“兮”与“何”的关系。现代的电子技术和出土文献提供给了学者很多证据。从出土文献当中可以看到“兮”的面貌,从而推断出“兮”与“可”实为一字。“兮”字多见于歌谣之中,主要出现于歌诀体,从叹词与歌咏的关系来看,“歌”即是“可”。“阿、訶、呵”的根源都是“可”,表示“啊”的一声长叹,用在具体的语气中,分别表示应答、责怨、感叹的含义。随后,胡教授又用很多例证分析“兮”与“何”,发现“何”字出现的句法结构正好和“兮”字出现的句子结构相对应,即“名词+何/兮+状词”,得出“兮”就是“何”的结论。
同时,胡教授还提出了《楚辞》和《离骚》有用于句末的“兮”,而南北朝乐府却没有用于句末的“何”。目前学者们的研究还不够充分,胡教授鼓励同学们积极探索、认真研究。
胡老师深受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的欢迎,上过胡老师的“古代汉语”课后,有北大同学曾在“人人网”上撰文记叙:“在熙熙攘攘的校园里,你也许不会记得他们,因为他们总是那么的朴素,甚至,还有些土气;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人们也许不会注意他们,因为他们总是那样的平凡,甚至,还有些寂寞。但我们相信,历史不会遗漏,时光定当铭记,这些将学术的执著融铸成生命的永恒的先生们。向胡敕瑞先生致敬。向中文系的所有老师致敬,向在这个浮华的世界中,以生命的深厚坚韧,捍卫学术理想、坚守心灵家园的无数学者,致以我们青年人最深的敬意。”
午后,在灿烂的阳光和胡敕瑞教授全身心投入的讲解中,北语人文学院的同学们感受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坚守学术的执着,得到了论学问道的享受。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