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下午,北京语言大学主南102教室内座无虚席,著名对外汉语教育专家、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刘珣先生应邀再次为北语广大师生作了题为“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对外汉语教学法与教材的发展与创新”的专题讲座,这也是人文学院本学期“对外汉语教学系列专题”的第十场讲座。
刘珣教授,男,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和教师进修学院教授,长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本科生和中外研究生的培养及中外汉语进修教师的培训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理论、第二语言教学理论、教材编写理论及师资培养问题。主要论著有《对外汉语教育学科初探》、《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主持编写《新实用汉语课本》、《实用汉语课本》、《儿童汉语》、《交际汉语一百课》等对外汉语教材;负责研制我国第一套汉语水平考试试题。获北京市首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讲座中,刘珣教授首先提到了汉语教学的发展仍存在困难与挑战。目前汉语在世界上的使用范围仍非常有限,国际汉语教学基础相当薄弱,国际语言文化推广竞争十分激烈,同时,汉语相对较难学,且教学效率不高。随后,刘珣教授介绍了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的新发展及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对欧美学生来说,汉语是“真正的外语”,不能照搬西方教授“亲属语言”的教学路子和方法,应充分考虑汉语教学的特殊规律,探索出合适的方法。作为汉语教师,应正视“汉语”的现实,分析“汉语难”的原因。刘珣教授亦针对现存的关于汉语教材侧重结构或功能的争议总结出,纯的、经典的交际法、任务教学法在成人、专业性汉语教学方面至今未成为汉语教学的主流;汉语教学走着一条与西方第二语言教学不完全一致的道路。处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可以参考中国文化、中国式的思维方法,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不走极端,找到一个平衡点。
近60年以来,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法和教材的发展经历了由结构法时期逐步走向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过程,结构是基础,功能是导向,文化是条件。教师在考虑教学法时,不应拘泥于某一种教学流派或方法,应博彩各家之长,从目的语教学出发,将结构-功能-文化结合,进行多种教学法的实验,选择最合适的方法。讲座的最后,刘珣教授还对海内外各种汉语教材进行了介绍和总结。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