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沙龙 -> 正文

北语教师受邀出席“中蒙汉学与文化交流论坛”发布会

发布日期:2019-09-12  作者: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 点击量:

9月11日,由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文化中心暨中国文化译研网主办的 “中蒙汉学与文化交流学术论坛”暨《蒙古汉学与文化发展报告》发布会在蒙古国家图书馆举行,北京语言大学徐宝锋、于小植教授,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黄悦女士受邀出席并发言。

出席此次论坛的还有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蒙古国立大学、蒙古教育科技大学、蒙古人文大学的20余位学者、专家、汉学家,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蒙古光明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新闻出版署、蒙古国立图书馆的嘉宾,就翻译人才培养及中蒙文化交流展开讨论。会议由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徐宝锋教授主持。

中蒙文学互译,搭建两国文化交流桥梁

蒙古国是中国的重要邻国,中蒙建交70年来,两国不断加深经济贸易、人文交流,而翻译人才的培养则是促进两国关系良性互动、推动中国与蒙古国人民对彼此文化的了解、认同的重中之重,其中,蒙古国的汉学家们更是为两国沟通搭建起了人文交流重要桥梁,并为日益升温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徐宝锋教授在发言中提到,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发展,启示着我们只有双方相互尊重、共同合作,才能互通有无、互利共赢。今天中蒙学者和专家共聚一堂,象征着中蒙汉学发展和文化交流新的起始,中蒙文化将进入一个新的纪元。汉学家们是中蒙文化交流的“使者”和“桥梁”,让两国的人民了解彼此。

于小植教授表示,我们希望两个国家在文学、文化上有更加深入的交流和理解。文化传播与交流本质是双向的,我们希望更多地了解蒙古的国情、民情,在对话和理解中给蒙古人讲述“中国故事”,同时我们也希望聆听到“蒙古故事”。在向蒙古介译中国文学的同时,中国也要了解蒙古文化的特点、了解蒙古人的所思所想,学习借鉴优秀的蒙古文化资源。我们相信异国文化是丰富本国文化的源头活水,只有善于吸收异国文化资源的国家和民族才能使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永葆青春。

黄悦教授对蒙古汉学家的能力、水平表示充分肯定,她说道,蒙古国著名汉学家其米德策耶先生用25年时间翻译了《四书》《五经》,毅力让人钦佩,同时也验证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并以“哪吒”与“江格尔”形象为例,分析了中蒙神话传说中的异同,两国有互相文化认同的基因。

《蒙古汉学与文化发展报告》发布,首次绘制蒙古汉学发展版图

活动上,进行了《蒙古汉学与文化发展报告》发布仪式,《蒙古汉学与文化发展报告》项目由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暨中国文化译研网发起并联合蒙古国立大学科学学院人文系亚洲研究室负责组织团队进行调研,通过对蒙古汉学与文化发展现状,蒙古出版发展现状调研,进行关于蒙古汉学、文化与出版全景式分析并指出蒙古汉学、文化出版未来发展导向,并形成报告为中国学者及学术机构提供参考。

参与《蒙古汉学与文化发展报告》调研的包括蒙古国立大学科学院人文系亚洲研究室、蒙古国立教育大学教育学院等8个单位的14位蒙古汉学家及研究人员。报告包括汉学家、译者、学术机构、文化机构、影视机构,出版机构等内容。

此报告将成为未来中蒙两国语言教学,学术研究,影视、出版合作,以及蒙古对中国文化翻译发展趋势等领域的研究基础。

此外,为能加深常态化阅读,让更多蒙古读者了解中国文化,此次论坛上中方代表团向蒙古国家图书馆捐赠近千册图书,设立“中蒙建交70周年友谊书架”,希望这些图书能够成为桥梁及纽带。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