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沙龙 -> 正文

躬耕讲台六十载,语重心长汉教情——刘珣先生《再探我们的学科特点和学科体系》讲座侧记

发布日期:2024-09-20  作者:教师教育学院 点击量:

为庆祝国际中文教师教育60周年和北京语言大学教师教育学院60周年,2024年9月至12月,北京语言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联合世界汉语教学学会课程与教材专业委员会、教育部“中文国际传播”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教育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虚拟教研室、全国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负责人联席会共同举办“国际中文教育名家讲坛”。

9月11日下午2:00,“国际中文教育名家讲坛”活动在教二楼131隆重启动。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施家炜教授、教师教育学院党委书记王孝强副教授出席启动仪式。我国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学科体系的创建者之一、德高望重的刘珣先生作为“开学第一讲”的名家,为海内外师生带来了题为《再探我们的学科特点和学科体系》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教师教育学院汉语教育教研室主任郑家平副教授主持,线上、线下同步,五百余名学者、师生及国际中文教育爱好者积极参与,盛况空前。

在启动仪式上,施家炜院长介绍了举办本届名家讲坛活动的初衷及意义,并对刘珣先生的到来致以最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施院长援引刘珣先生自述的“一套教材、一份考卷、一张课程表、一本小书”四个“一”来概括刘珣先生躬耕汉教讲台六十载的主要成就,现场一次又一次响起热烈的掌声,同学们纷纷举起刘珣老师的著作和教材,以示对耄耋之年回到讲台的刘珣先生的敬意。

讲座开场,刘珣先生表达了对课堂的向往,对同学们的想念以及对教学事业的热爱。他深情地说,“我已经四年没进课堂了,离开同学们四年了”。四年间,刘珣先生依然不辍笔耕,紧跟学术发展风向与潮流。本次讲座中,刘珣先生从学科名称、学科发展、学科体系与学科特点等四个宏观方面,带领同学们回顾了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从兴起到发展壮大的历程,并结合时代发展需要及科技创新前景,展望了未来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的道路,提出了对广大汉教师生的期许。

38E3B

在讲座中,刘珣先生幽默地提出,对于广大汉教人来说,“对外汉语教学”是我们所从事的这个学科和事业的“小名”,它代表着从50年代开始的事业、学科和专业发展的全过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是我们这个学科的“学名”,“国际中文教学”“汉语国际教育”“国际中文教育”是伴随事业和学科发展需要而使用的“大名”,是学界正式提出、影响力及覆盖面逐渐扩大的名称。从对这些名称由来如数家珍的介绍和解读中,可以看出刘珣先生对汉教事业浓浓的热爱。说到当下,刘珣先生认为,我们的学科已经进入到了“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建设为主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不论是学科发展,还是汉教事业建设,要做好“标准化”“数智化”“国别化”“中文+职业”“讲好中国故事”五个方面的工作,要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处理好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刘珣先生也介绍了自己在学科体系完善方面所做的最新探索,并预告自己正在积极修订汉教领域的“红宝书”——《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届时更加完善的学科体系将在新版《引论》中呈现。刘珣先生强调,在后方法时代,国际中文教学要坚持“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把握好“能力、主体、运用、认知、比较、输入、输出、策略、情感、技术”十大宏观原则。并寄语北语青年学子,要勇于担当起建设世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研究中心和基地的重任,要勇于提出最适合汉语教学的理论和方法,要勇于制定最权威的汉语教学标准和大纲,要勇于提供一流的资源服务。

35B48

讲座最后,刘珣先生深情地说,“我走上北语的讲台,是1964年的九月份,整整60年,今天虽然我不处于最佳的健康状态,但是这门课我必须来,这对于我个人而言也是六十年上课的一个纪念,谢谢大家”。耄耋之年的刘珣先生,全程站立授课,情感饱满,声音有力。刘老师的师道精神和对学生的爱、对汉教事业的情赢得了现场师生长久的掌声。

61943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久久不愿离去,有的同学请刘老师在自己认真批划过的“红宝书”上签名,有的同学跟刘老师合照,还有北大、北师大等高校的同学专程来听讲座,高兴地告诉刘老师,因为认真研读了刘老师的书,她们才考上硕士或博士,还为刘老师带来了所在大学的中秋月饼。有外国同学专门拿着用过的《新实用汉语课本》来跟刘老师合影,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在激动、感动和热烈的氛围下,“国际中文教育名家讲坛”第一讲圆满完成。刘珣先生的讲座不仅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也感动着和鼓舞着新成长起来的汉教人,要不负时代的嘱托,为着共同的中文走遍世界的梦想,不断探索,勇于前行。

(责编:陈思远)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