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下午,北京语言大学“中国道路大讲堂”第十讲在教2楼401教室举办。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国际政治研究》主编王逸舟教授应邀来校,围绕“全球格局及其趋势”进行了精彩的讲解。本次大讲堂由北语马克思主义学院、中东欧研究中心和国际关系学院共同举办。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丁文阁、李秋实老师、国际关系学院张善鹏老师以及人文社科学部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等近300名师生聆听了报告。郭之恩老师及其团队协助讲座进行了150分钟的直播互动,与网友一起经历了一场大脑风暴,同学们对讲座的新形式反响非常热烈。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贾烈英主持了讲座。

贾烈英院长介绍说,王逸舟教授是一位务实、求新的全球主义学者,王教授作为“国际关系研究的长跑者”,拥有平和、宽容的性格,研究议程求新求变,理想与科学并重。他勤奋、用心的奔跑在国际政治研究的跑道上,在近30载的研究历程中,为推动国际关系学术共同体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国内国关学界当之无愧的重量级学者。

王逸舟教授首先结合北语的跨文化背景优势,引导同学们用乐观主义的视角看待当今世界、看待历史。继而,他为同学们盘点了二十世纪若干遗产以及历史影响。中国身处全球化进程之中,新机遇与挑战并存。当前社会世界正崛起为全球新势力,国际政治转向世界政治。通过例举马拉拉的小故事、禁雷公约的出台、姚明姚晨的国际贡献等事例,王教授认为当代社会世界的崛起引领着国际规则的新动向。中国作为大国应该把握好社会世界的新变化,展现强大的风范和心胸,尊重边缘族群,增强对社会世界复杂性、敏感性、多元性的理解,对世界怀抱恻隐之心,保持忧患之心,谦虚学习。
王逸舟教授认为当前大国的角逐于“高边疆”展开。中国外交亟需自我更新和再定位,沉稳有力地创造性介入全球事务,下先手棋。到目前为止,中国在器物层面作出很多贡献,但在国际规范、国际道义、信用、制度等领域,做得不太够,我们应当看到自身软实力的不足,设计和提供更多全球共产品,让中国真正实现由大变强,书写国际关系史与人类进步的新篇章。王逸舟教授提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政治的重大动能之一。王教授回顾了新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他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经历了分别以生存、发展和责任为重心的三阶段演进。中国外交“3.0”版轮廓渐清,引领全球化。

讲座互动环节,中外同学踊跃提问,王逸舟教授和同学们认真探讨了中国如何提供公共物品、如何应对恐怖主义、如何创造性介入全球事务、中国在社会领域的贡献等问题。

王逸舟教授的讲座视角独特,视野开阔,有历史感和反思精神,洋溢着浓重的人文气息,让同学们受益匪浅。他寄语北语学子“保持理想,保持健康”,青年强则国家强,年轻人要为和平合作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