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北语 -> 正文

中国美术报:艺术名家高校行:杨晓阳小幅作品展在北京语言大学开幕

发布时间:2018-04-28  新闻来源:中国美术报 

    美术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倡导“文化自信”的今天,艺术教育可谓是当下人们关切的话题。4月27日,由中国国家画院、北京语言大学联合主办的“坚定文化自信·艺术名家高校行”——杨晓阳小幅作品展在北京语言大学开幕。展览的开幕,揭开了一场艺术家与高校师生之间别开生面的对话。

小“联合国”里的中外艺术交流

北京语言大学是中国唯一一所以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中华文化教育为主要任务的国际型大学,素有“小联合国”之称,近年来不断加强对艺术教育的关注与投入。本次展览,是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发起的“坚定文化自信·艺术名家高校行”活动的第二站,此前,在北京师范大学首次举办了“杨晓阳绘画作品展”。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在开幕式上谈道,杨晓阳除了在艺术领域取得杰出贡献外,还是一位具有高度责任感的艺术家。“他既严肃认真地进行艺术创作,又关注人才培养。他花很多精力向社会推广文化艺术,特别是近年来致力于绘画艺术的普及工作,并且身体力行走进校园,把绘画艺术以及绘画艺术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向大学生进行推广,本次又携展览来到北京语言大学,为北语的师生带来了一场高质量的艺术‘大餐’。”

微信图片_20180428220033


    展览不仅吸引了北京语言大学的中外师生前来参观,还有来自社会各界的书画爱好者和境内外专家学者。保加利亚大特尔诺沃大学前校长、孔子学院总部高级顾问、北语荣誉教授普拉门·列格科斯图普在了解了杨晓阳的个人经历和作品后非常激动,他感到他与杨晓阳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他说:“第一,我们都出生在各自国家的中世纪首都。杨教授出生于中国的中世纪首都——西安,我出生于保加利亚的中世纪首都——大特尔诺沃。我们俩分别在这两座古都学习艺术,都毕业于1983年。第二,我和杨教授都非常荣幸地能在北京语言大学举办个人画展。北京语言大学被誉为‘小联合国’,一直在推动中国与各国间的文化和教育交流。能在这样一所享誉世界的大学里举办个人画展,是我的荣幸。第三,我和杨教授有着共同的任务。这个任务就是:让更多的人理解我们各自国家的艺术和文化,并通过艺术和文化来了解我们各自的国家和人民,了解各自国家的传统和精神,从而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原则之一是“坚持和谐包容,倡导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普拉门·列格科斯图普表示,他与杨晓阳正是在做着习近平主席倡导的事业。

用中国水墨与世界对话

展览的作品按照题材和主题分为“生活写生”“主题探索”“丹青意蕴”“水墨精神”四个板块。从具象的写生作品到主题性创作的草稿,再到水墨意趣的玩味,以至抽象语言的实验,勾勒出杨晓阳丰厚的学术造诣与艺术情怀。本次展览的举办也让杨晓阳感受到了北语“小联合国”的氛围,他感觉中国正面向世界,世界也在关注中国。目前,国家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国家画院也在紧跟国家战略部署,启动了“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杨晓阳谈道,“我出生在古都西安,多年来对丝绸之路有着独特的感情,对丝绸之路很向往。我在1985年后的三十余年间,每年都会去走丝绸之路,基本上走遍了古丝绸之路上的32个国家。现在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而新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几乎包含了所有大国,有60多个国家。在长期的深入生活中,我感受到各民族、不同国家的人民之共性——追求和平、追求和谐,所以我在表现的过程中,不但把学到的古今中外的技法融入到我的画中,尤其对这种人文关怀、对于天地大美的追求,也融入到我的画作中。”

微信图片_20180428220128


“我们很想知道杨老师的有些线条是怎么画的?因为我们面临着毕业创作,希望能从中学习到一些东西。”学生们在杨晓阳的画前讨论着绘画内容和技法。“杨老师的用色和线面结合给我的启发最多。”艺术学院二年级研究生朱嘉琳表示,早前就看过杨晓阳的作品,就杨晓阳作品中借鉴西方色彩来表现中国传统绘画,这种西为中用的表现方式,她非常想向杨晓阳请教。可见展览激发了学生们对于中国绘画的思考和钻研。

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刘山花表示,杨晓阳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创作经验,并且有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体系,通过展览与讲座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到怎样从艺术的萌芽状态一步步深入艺术的殿堂。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一直以来立足传统进行教学,秉持以文化素养为基础,以专业能力为主体,以专业实践为根本的办学理念,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艺术素质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这与杨晓阳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

    北京语言大学的艺术学科(绘画、书法、音乐)和专业建设与时俱进,已形成了独特的教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在国家文化战略和“坚定文化自信”的方针的指导下,积极展开国际交流合作。据了解,艺术学院也积极参与国际高品质艺术展览和学术研讨活动,不断提升学院在国内外艺术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本次展览在北京语言大学举办,正是站在对外输出中国文化的窗口,将中国绘画艺术推广到世界,让中外学生了解中国艺术的精神内涵,以建立中国与世界相互沟通的又一座桥梁。

展览开幕前,杨晓阳在北京语言大学逸夫报告厅举办了题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的讲座,他从中国哲学到中国文字的所蕴含的深层逻辑中阐明了中国艺术精神的整体循环性,通过列举跨越古今中西的生动事例,向北语师生讲授了中华民族艺术中所蕴含的哲学与美学。在与师生的交流中,杨晓阳对高校美术教育提出了建议,他认为,一、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西方教学要与中国传统教学并进,在国际化的今天,绘画教法丰富,但仍要有主体。二、要画内画外同时并举,绘画技巧很重要,但是书法、文学、历史、哲学等也要同时跟进,他建议学校要放宽选修课的面。他还提醒学生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历史、文学等,全面提升个人修养。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立辰表示,杨晓阳将自己宝贵的创作经验与学生们分享,向学生们讲授了学中国画要从规律入手而不是技术入手等方法,这些机会均来自杨晓阳发起的“艺术名家高校行”这一活动,他认为这一举动的意义重大而深远。当日,刘山花宣布聘请杨晓阳为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的客座教授,由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颁发聘书。这也是高校重视艺术教育和推广的又一表现。

微信图片_20180428215942


当日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立辰,保加利亚大特尔诺沃大学前校长、孔子学院总部高级顾问、北语荣誉教授普拉门·列格科斯图普,保加利亚大特尔诺沃大学孔子学院院长依斯克拉·曼多娃,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原院长张占一,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党支部书记陈霞,艺术学院教授齐鸣,艺术学院绘画教研室主任丁予茜等。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