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北语 -> 正文

中国政协新闻网:民族与世界的跨文化解读

发布时间:2012-11-08  新闻来源:中国政协新闻网 

  编者按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循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坚实步伐,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与日俱增,同时,我们与外国文化的沟通了解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全球化的文化交流中,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成为我们无法忽视的问题,仅从文学来说,就涉及创作以及翻译等诸多方面。中国文化如何面向世界?如何在交流中保持自己的特色?事实上,这些问题都有着深深的学术根源。近日,在北京语言大学主办的“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跨文化论坛中,众多学者从比较文化研究的视角对跨文化交流中如何把握民族性与世界性的问题做出了精彩的阐释。

  乐黛云:用“复杂性思维”看文化交流

  “复杂性思维”由法国著名学者埃德加·莫兰提出,引起了中国学者的充分重视。他认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追求高效率,追求物质,把工具理性提到一个很高的地位,从而陷入单向的发展中,用单一线性逻辑来思考问题。而复杂性思维则是要跳出禁锢的思维方式,强调不同于线性的共时性,强调不同物质的同时存在。

  这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联系到文化交流,有两点值得重视:一、文化会通在全球化背景下已不可避免,不同文化的接触和碰撞会带来怎样的结果?是产生一个脱离了个性的化合体,还是坚持各自的特色?我们总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但这并不完整。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例,莫言以其富有民族特色的阐释得到了世界的欣赏,但是在民族的形式下,其核心是对人性的关怀,这是全世界所共有的。如果只是空有民族的形式,没有内核,是无法成为世界的。二、文化的全球化带来同质化,世界上有几千种语言正在慢慢消失,很多民族担心自己的文化在交流中失去特性而不去互相欣赏,从而形成文化冲突。用复杂性思维的视角,我们应当看到共性和个性是同时存在的,互相渗透发展,应当坚持文化发展的多元性。

  曾繁仁:生态美学研究的“中国话语”

  乐黛云先生认为,中西比较诗学的一个根本问题是中西比较诗学的话语问题,寻找一种双方都感兴趣的“中介”,共同存在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在平等对话中进行讨论。这在当前学术研究中也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生态美学研究中,目前我们在研究中基本上使用的是西方话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实存在诸多差异。例如西方的保持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美学”与“环境批评”;他们的分析哲学的逻辑背景与艺术美学“景观式”欣赏习惯等等,而其真正生态哲学与美学话语大多具有东方儒道佛文化的影响。

  中国先秦时代理论因其独特性以及“天人相和”的哲学特点,“保合太和”的生存论内涵,不被工业革命时期强调逻辑与理性的西方所接受,但在反思与超越现代性的当代,却有其特殊价值。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的诸多形态就与诸多“后现代”理论具有少有的相合性。不过,中国古代生态美学史前现代时期的理论形态,具有相当程度的迷信落后色彩,需要加以改造,才能使之走向现代。

  李庆本:推动民族文学走向世界

  比较文学日益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跟目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民族诉求有关。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的问题,其实就是民族文学如何成为世界文学的问题。

  任何文学均具有民族性,这是说任何文学作品首先都是由民族语言所写就的。语言的民族性决定了文学的民族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民族语言写就的文学作品都能成为民族文学历史中得以流传的文学作品。民族文学史具有一种选择机制。同时,并非所有的民族文学都能成为世界文学。世界文学是那些被其他民族阅读、理解、认可的民族文学。并不存在一种脱离民族文学的世界文学,也不存在着一种用世界语写成的世界文学,这意味着一个民族的文学要想成为世界文学就必须旅行到另一种民族文学中。

  王国维曾说:真正之大诗人,则又以人类之感情为一己之感情。彼其势力充实,不可以己,遂不以发表自己知感情为满足,进而欲发表人类全体之感情。彼之著作,视为人类全体之喉舌。正是这些超越了民族性的作品才更容易被其他民族所接受,也才更容易进入世界文学的行列。

  马汉广:跨文化传播不仅仅是翻译

  在把中国文学传播给世界的问题上,人们对于传播谈得最多的是翻译。的确,翻译是建立文学间交流和影响的最重要的渠道。我们对外来文学的接受,外国人对中国文学的接受,都有赖于翻译之功。因而一部作品能否有一个好的译本,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涉及一些外国作家时,常常会想到它的翻译者,比如傅雷对巴尔扎克的翻译,罗念生对希腊戏剧的翻译,杨绛翻译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等等。也有一些把中国文学经典翻译成外文的翻译家,我们还在呼唤有更多的翻译家来从事这项工作。但一个非常重要也非常现实的问题是,一个民族的文学经典可以被翻译成不同的语言文字,可在另一个民族那里人们还是看不懂。比如许多中国文学作品,描绘了属于我们独特的生活方式,体现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文化氛围和诉求,翻译家们可以把作品本身翻译过去,但却不能把整个中国文化都翻译过去,因而对作品字面意义的理解,并不等于完全理解作品的深层蕴含。

  由此可见,传播不仅仅是把文学作品翻译成外文了事,更重要的是为外国人提供一种背景知识,让他们更多地了解中国人的生活,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在。这项工作近年来已引起了人们的充分重视,如海外孔子学院的开办,为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