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学生经常和外国留学生打交道,也经常参加志愿服务,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4年APEC会议等重要比赛会议上都有他们的身影”,北京语言大学副书记王鲁新说,“我们学生主要从事语言方面的服务,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既要与运动员沟通,还要与从事大赛组织工作的官员们进行交流,今年田径世锦赛组委会专门从北语选拔30位志愿者为运动员服务,体现了对我们北语志愿者的认同。
相互尊重源于跨文化交际能力
今年的北京世锦赛,北京语言大学选派了50位志愿者与10位后备志愿者参与到志愿者服务工作当中,这60位志愿者经过了严格的选拔,据王鲁新介绍,志愿者首先需要具备出色的外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其次“能体现出北语人的君子风范”。
“志愿者在前期了解运动员们的背景情况十分重要,能不能贴近他们的思维习惯、生活习惯直接关系到志愿服务的质量,所以志愿者面对外国运动员时是否了解和尊重这个国家的文化和习俗,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这是对志愿服务的一个挑战,同时也是做好志愿服务的一个根本性要求”,王鲁新说,“比如我们在准备过程当中,发现某一国家的运动员对某一个颜色非常避讳,我们主动在着装方面减少这个颜色出现的次数,从而跟这个国家的运动员非常顺利地对接,运动员也觉得自己得到了相应的尊重。这个细节可以体现出志愿者对于不同文化敏锐的感知和适应能力,而这也是北语学生的基本素质。”
“家国情怀”造就“现代君子”
“德行言语、敦睦天下”是北语的校训,王鲁新说,学校一直要求学生感知一种家国情怀,所谓的君子风范就是作为中国人的一种理想的精神追求,“责任、担当、情怀是每一个北语学生都应当具备的,从你要我做变成我要去做,全身心投入并乐在其中,提升自己并得到思想、灵魂方面的升华。”
王鲁新特别提到,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当中,强调对学生家国情怀的教育,“虽然有着开阔的国际视野,但我们也希望他们对中国的国情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不光了解国际上的做法,同时也要了解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西方有骑士精神,中国有君子文化。将中国的家国情怀和西方的国际视野结合起来,实现中西文明的融合,这样才能形成一种国际化人才。”
北京语言大学对于志愿者服务的目标就是,要求志愿者100%完成工作,100%促进自我成长,100%展示北语学子风采。王鲁新书记告诉我们,学校准备在世锦赛后出一本小册子,把北语志愿者们参加世锦赛时工作的照片、一些好的事迹汇集成册,使这本小册子成为这届北语世锦赛志愿者们永久的回忆。
后备志愿者同样值得钦佩
北京语言大学的50名正式志愿者分别分布在运动员服务、注册中心和国际田联电视转播部三个岗位,分别负责为运动员提供帮助、为世锦赛的工作人员和运动员制作证件以及协助国际田联电视转播并对接相关官员的工作。
世锦赛开赛前一两天,前来办证的运动员很多,分配在注册中心服务的志愿者更加辛苦——他们每天7点从学校出发,晚上九点返回。最早一批上岗的这些志愿者,到目前为止已经累计上岗3000多小时,而这几天为了赶制证件经常要到晚上11点多才回校。虽然强度很大,但志愿者们的精神状态依旧昂扬。
让校方满意的是,10名后备志愿者放弃了暑假的休息时间,和其他志愿者同时回到了北京,严阵以待。王鲁新微笑着告诉记者:“后备志愿者既期待上岗又不希望别的同学有理由缺岗,一直很矛盾。因为自己上岗就意味着自己的战友们退出了。后备志愿者实际上承担了后备队的任务,更值得钦佩。”
近日由于注册中心工作压力很大,有4位北语后备人员得到了工作的机会,王鲁新说:“按照学校相应的保障和激励制度,不管后备志愿者最终有没有正式上岗,他们都是我们这次世锦赛志愿服务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成员,同样能分享北语志愿者的荣誉。”
奉献和给予体现志愿价值
据介绍,这次参加世锦赛的同学100%具有志愿服务经历,80%以上具有大型赛事的服务经历,在管理的过程中,学校坚持标准化、人性化原则,和志愿者们签署志愿服务承诺书,承诺一旦签署就意味着奉献。校方依托志愿者党团支部建立了顺畅及时的沟通渠道,做到志愿者的问题第一时间掌握,上级指示第一时间传达。
在后勤保障方面,学校划拨了专门的资金,为志愿者提供大礼包,礼包包括提供洗发水、沐浴露、毛巾等实用物品。对于走得早回来得晚的志愿者,在宿舍洗澡用水方面及时提供,并加送夜宵。
“爱意味着一种奉献给予。我们先不问国家能为我做什么,而是应当先问自己能为国家做什么。因为有国才有家,国家好我们自己才能好。”王鲁新对于北语志愿服务的未来提出自己的想法,他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点点滴滴的工作当中推进国家的进步,在服务国家社会的过程当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个人只是一滴水,只有汇入国家的大海,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所在。什么是真正的价值?为国家创造的价值越大,我们的个人价值才越大。”王鲁新说这才是“现代君子”的准确定义。
刊登于2015北京田联世锦赛志愿者专刊《志愿巢》(8月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