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31日电(记者曹佩弦 李惠子)自古以来,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沟通贸易的通道,更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沿线国家的众多民族讲着难以计数的不同语言。多位专家表示,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必须面对和重视语言文化多样性问题。
曾任国家语委副主任的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说,提高国家语言能力,实施语言战略,积极研究周边国家语言和中国边疆地区民族语言,不仅对保障国家安全有重大意义,更为当下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提供关键保障”。
2013年秋,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他还提出加强“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
语言通、文化通对于民心相通至关重要。李宇明说,在这些国家虽然可以用英语等通用语言进行一般沟通,但是要真正走到当地民众中,真正了解周边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思维模式,大大拉近与当地人的感情,就要用当地习惯的语言来沟通。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需要有大批既懂得通用语言也精通当地民族语言的专业人才。
李宇明说:“不过很遗憾,目前精通非通用语种的人才十分欠缺。”
中国周边语言文化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郭风岚说,中国周边国家是中国语言学界重点关注的对象。“作为全世界语言最多样化的地区之一,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使用的语言和方言近千种,大大加大了语言研究的难度。”
“语言研究早就不仅局限于静态语言本身,通过了解一国的语言习惯、语言政策等,我们对当地的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她说。
由北京语言大学发起建立的中国周边语言文化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于2013年,已启动或拟开展对40多个国家语言状况的调查研究工作。两年来,通过国内外交流合作,中心在国内培养能研究和掌握关键语言的人才,在周边国家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创建中国周边语言文化数据库,打造国家语言战略智库。
李宇明说,在缅甸,中国的语言研究机构正与当地共建华文学院、“一带一路”研究院等,进行双向的语言和文化交流,此举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受访专家表示,“一带一路”涵盖人口数十亿,文化差异性不可低估。文化传播必须面对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冲突的现实,要有足够的包容心。实现“一带一路”美好愿景,离不开多种文化的共存与融合。
郭风岚说,“一带一路”提出以来,中国加强了对沿线国家和地区语言的研究。目前,内蒙古、新疆、西藏、云南、广西边疆边境地区语言状况的调查研究已启动。基于周边重要国家和地区调研结果的《中国周边国家语言状况从书》和《中国边疆边境语言状况丛书》即将付梓。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7/31/c_11161090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