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报讯(文/金一丹) 数据显示,来华的国际学生中,韩国人数最多,其他依次为美国、泰国、日本、俄罗斯、印度尼西亚、越南、印度、哈萨克斯坦和巴基斯坦。
通常,国际生到中国留学都要通过汉语水平考试(HSK)以及汉语口语水平考试(HSKK)。但在现实中,就算汉语考试分数高的国际生,也依旧面临语言难关。
“当我走进留学生宿舍时,管理员和我说话,我却一句都听不懂。”来自立陶宛的Meltem在来中国之前已经学了五年汉语,HSK过了六级。今年是她到中国的第一年,由于用汉语交流还存在问题,Meltem在中国的生活和学习困难重重,上课听不懂老师讲课是她最大的难题。
除此之外,还有国际学生因为语言能力不足,导致上当受骗。“我现在不那么容易相信陌生人了,也不会轻易交朋友。”韩国学生智贤说。一年前,她初来中国学习汉语,在校外租房子住。由于汉语水平有限,而且对中国租房手续不了解,智贤误信了街边的招租小广告,在交了租金后才发现上当受骗了。
除了语言,文化差异也是让国际学生们在生活中产生苦恼的因素之一。从小喜欢李小龙电影的英国少年伟明,梦想有一天能学会中国功夫。来到中国留学后,伟明希望能交到中国朋友。最近,伟明虽然不断收到中国朋友的邀约,但是他却越来越沮丧。“因为我后来终于明白了,他们邀请我吃饭,是因为我是英国人,他们想找我练习英语口语,并不是真心想和我做朋友。”伟明说。
中国学生留学海外,虽然雅思、托福考试成绩过关,但是到国外后,依然面临实际的语言交流问题。从世界各地来到中国留学的国际学生们,也面临同样的语言问题,语言能力不过关,就容易造成听不懂老师讲课、交友障碍等不良后果。
随着来华的国际学生数量越来越多,这些由语言造成的负面现象也越来越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共计有来自200个国家和地区的356499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分布在全国746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育教学机构中学习。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差异,这些国际学生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不免遇到很多困难。
针对在国际学生在语言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的冯惟钢教授建议,国际学生可以多参与学校的社团,让语言学习回归生活。冯惟钢认为,在一些社团活动中,国际学生能学到课本以外的很多知识、技能,开拓视野。同时,社团活动能帮助国际学生找到更多志趣相投的朋友,调节国际学生初来中国因缺少朋友而导致的各种不适应状态。
根据自己多年的课堂教学经验,冯惟钢发现,性格开朗活泼、有表现欲,尤其是与中国学生交朋友的国际学生,汉语进步得最快。“语言,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一种沟通工具。什么是沟通呢?当然不是对着课本一个人读,而是要让语言回归到生活当中,多和母语者交谈,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各种词语、句子。”冯惟钢说。
慎重选择专业
从国际学生选择专业方面,北京语言大学新闻系系主任云国强给出了自己的专业建议。云国强认为,国际学生在留学之前,首先应当有扎实的汉语基础,再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进行学习,不能纯粹为了学位而随意选择专业。
由于中国的大学绝大部分专业都是以汉语授课,国际学生的汉语水平如果没有达到一定程度,很难跟得上课堂进度。云国强举例说:“以新闻传播学为例,课程中包含了很多中国历史政治方面的知识。课堂上,老师不可能一一解释那么多背景,这就对国际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国际生必须在课外补充这些知识,这对于国际生而言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假如对自己专业没有特别强烈的爱好,一般学生很难学好。”
在国际学生的住房方面,北京语言大学学生处国际学生办公室老师表示,通常情况,各大高校都会根据国际学生的具体情况及需求安排校内宿舍,这比在校外租房相对安全且便于学校管理。如果国际学生要去校外租房,一定要去一些正规中介机构,并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办理手续,不能轻信街道小广告。
成功范例 通过汉语大赛收获荣誉和友情
虽然国际学生在中国因为语言产生不少问题,但也有许多国际学生通过在中国的生活,练就了较高的中文水平,甚至在汉语大赛上获奖。比如“汉语桥”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北京市外国留学生汉语辩论赛等专为外国学生设立的汉语比赛中,就涌现不少汉语水平高的国际生。
来自马来西亚的郑晶文,先后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北京语言大学,两次夺得北京市外国留学生汉语辩论赛邀请赛最佳辩手奖,并在2014年与团队夺得大赛冠军。
“2010年,我第一次参加比赛。我和其他三名留学生都没有辩论经验,在中央民族大学的中国学生和指导老师的培训下,我们一路过关斩将,最后获得了亚军。我还获得了决赛的最佳辩手荣誉。那次的参赛经验让我得到了很大的成长,也结识了许多好朋友。”郑晶文说。
随后,郑晶文与汉语辩论赛的缘分一直在持续。2014年,郑晶文再次参加北京市外国留学生汉语辩论赛邀请赛,这次她得到了不一样的体验。郑晶文表示,这一次除了接受培训,她也同时培训着其他队友。
“这段日子以来,我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互相扶持打气,废寝忘食就为了同一个目标奋斗。这段经历,绝对是我在中国留学期间最弥足珍贵的记忆。”郑晶文说。
学校社团里展露才华
在大学学生会及社团里,国际生的加入格外引人注意。就读于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俄罗斯学生大卫,曾因一张证件照在网络上走红,并被评为“最帅的学生会副主席”。
现在,大卫担任了学校学生国际交流协会(AIU)的会长一职。大卫认为,北京语言大学是一个中外学生融合度很高的学校,但还需要更多的、真正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国际学生和中国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平台。
“学校的学生会里,主要是一些中国学生在组织和参与活动。学校很多活动,国际学生看到宣传单,都望而却步,因为大多数活动都是为中国学生设计的,即便有国际生参加,也只是凤毛麟角。更重要的是,这些校级组织还没能够与国际生建立长期联系与帮助,国际生初来乍到,也很融入其中。”大卫说,“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到更多国际学生,让他们也体会到家一般的温暖。”http://www.fawan.com.cn/html/2014-10/27/content_5155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