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曙,江苏兴化人。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央美术学院聘任教授,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南京艺术学院文学博士,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后。中国书法家协会国际交流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画》杂志专业委员会委员。作品集有《中国当代书法名家新作——朱天曙卷》、《< 中国书画>杂志提名当代名家作品集——朱天曙卷》、《朱天曙画选》、《朱天曙篆刻集》等。主要著作有《中国书法史》(中、英文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丛书——书画金石》、《书为心画》(中、英文版)、《宋克书法研究》、《感旧:周亮工及其< 印人传>研究》、《周亮工年谱》(合作)等。编校有《周亮工全集》(十八册)、《鲒埼亭集批注》、《周应愿< 印说>》、《近现代名家论艺经典文库——沈尹默论艺》、《齐白石论艺》等。
朱天曙教授是我国“70后”书画家群体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在书法、绘画、篆刻三大艺术领域皆有高超的造诣。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国际交流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同时还是“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的社员。
将这三个身份集于一身的,即使放眼全国也为数极少。
朱天曙教授还是清华大学第一位研究中国书法的艺术学博士后,也是目前最年轻的书法教授之一。
更为难得的是,作为一位艺术创作家,朱天曙还是一位成就卓著的文史专家,曾花费6年时间整理出版清初著名文人《周亮工全集》18册,出版有《周亮工研究》、《中国书法史》等诸多研究著作,成为实践和理论“两栖”的融通者和思想者。
著名学者、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蒋寅研究员评价他:“读其画则时见书意,观其书则有金石气,玩其篆印乃觉书卷气流行于方寸间,诚可谓熔书画印于一炉者也。”
著名学者、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饶宗颐为他题辞:“文质相生 ,宁谧之境。”著名书画家、中央美术学院王镛教授用“天然苍秀”四字评价他。
近日,在朱天曙古朴典雅的办公室中,朱天曙接受了华西都市报记者的专访。
壹
谈启蒙
“水乡人文的滋养”
朱天曙出生地是江苏兴化,这里是典型的水乡温润之地。他常常感叹“家乡给了我无尽的启迪”。
兴化,历史上属于扬州,文脉昌盛,扬州学派是乾嘉学派的重要分支,扬州八怪是清代中期著名画派……
兴化是扬州八怪中郑板桥和李鱓的故里。
在文化浓厚的淮扬地区,朱天曙老家虽然是从事农耕家庭,但他的祖父、父亲在农闲空隙也常与笔墨为伴。
朱天曙的祖父和父亲都写得一手好字。在传统的中国耕读文化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笔墨文化从小在我心中就种下了一颗种子。”朱天曙说。
在朱天曙的办公室中,记者看到了当年他祖父抄写佛经的小楷已经被朱天曙精心装裱成册页,整本文字从前到后一丝不苟、端庄隽永。初中毕业后,他考入文化气氛浓郁的江苏省高邮师范学校学习美术专业。
日后,在谈及家乡对自己艺术创作的影响时,朱天曙说了这样一番话:“我的作品虽然不能直接看到家乡的影子,但家乡的学术传统、艺术传统,却给我创作和研究许多启迪。”
1992年,朱天曙以优异成绩从高邮师范学校毕业被保送上扬州大学,专攻中国古代史。
扬州除了给予朱天曙浓郁的文化熏陶外,更直接地为他打开一扇通往艺术的通道,在这里他遇到了艺术道路上真正的启蒙者和领路人——当代著名篆刻家、书画家祝竹先生。
1992年秋天,朱天曙去拜访祝竹先生。“先生每一奏刀,砉然神味,直接古人,清峻绝俗,令我心仪不已。我每有习作,先生一一斟量,评骘得失。”朱天曙回忆说,二十年过去了,尽管我先后在南京、上海、北京三地读书和工作,但一直没有离开过先生的指导。
在祝竹先生的指授下,朱天曙艺事渐入正途。2000年,他考上南京艺术学院,导师是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黄惇教授,并随著名学者、南京大学卞孝萱教授学习,成硕士、博士学业。
贰
谈创作
“书画印要三位一体,融会贯通”
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书画印”三者的和谐统一,注重入古出新的朱天曙教授则是书法、绘画和篆刻“三位一体”艺术表现的执著践行者。
“近现代的大艺术家,吴昌硕、潘天寿、齐白石、黄宾虹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书画印皆通,我们应该继承这样的优良传统。”朱天曙说。
经过多年的学习,朱天曙在书法、篆刻、绘画方面都形成了个人的艺术风格,并成为行内公认的新生代代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为他做专题介绍时,都十分重视他“文心诗性的融合,书画印章的贯通”。
曾有人如此评价朱天曙对于书印画的“一体化”传承:“盖君之游于翰墨也,始藉文史之学以立其基,继治金石之学以博其趣,终以兼容博取而致其成。读其画则时见书意,观其书则有金石气,玩其篆印乃觉书卷气流行于方寸间,诚可谓熔书画印于一炉者也。”
朱天曙的书画印融通的实践与理念,与中央美院王镛教授不谋而合。2013年,经王镛教授推荐,朱天曙受聘为中央美院外聘教授,成为全国受聘的两位专家之一。
作为大学教授,朱天曙说,当前艺术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分科太细,书法、绘画分科培养,这割裂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关联,而培养出的学生往往成了手工好的“匠人”。
朱天曙主张创作者应该同时了解书法、绘画、篆刻以及文学、历史等学科,要保持一颗“文心”,而中国的书画印文化传统,就是“文心”的一种体现,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
叁
谈书法
“书法是中国艺术核心的核心”
作为全国最年轻的书法教授之一,朱天曙认为,在他的书印画三位一体的艺术世界中,书法占据着核心地位,用他的话说是“以书入画,以书入印。”
2006年朱天曙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毕业,获美术学博士,曾短暂在上海书画出版社工作过。
“出版社工作很忙,我想如果我要做专门的创作与研究工作,还是在高校里面深造,但当时全国招艺术博士后的点很少,一个偶然的机会和清华大学取得联系,”朱天曙回忆说,当时清华大学有艺术学博士后点,但没有招过研究书法专业的博士后,“我说,没有的话我可以试一试,这样我以一个书法专业的身份来参加清华大学的博士后招聘答辩,并顺利通过考核。
对于当时进行书法研究的初衷,朱天曙说:“华裔法国艺术家、雕塑家熊秉明先生讲,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有一定道理,但是我不完全同意他的说法,书法不能承担起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这样一个沉重的命题。”
“如果一定要说中华文化核心的话,我认为中国汉字应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研究任何一个中国的学问都离不开文字,文字学在古代叫小学,是学问的基础”,朱天曙强调说。
朱天曙非常同意美国学者福开森的说法:“中国的一切艺术都是中国书法的延长。”
基于对中国传统书法的深入研究和理解,2009年朱天曙出版了《中国书法史》一书。此后,《中国书法史》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2012年度中华文化外译项目中唯一一部艺术类著作。在书中,朱天曙对中国书法的历史渊源、书体沿革、风格嬗变等作了鸟瞰式的描述,运用考古新发现,吸收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以个人对书法史的理解,阐释中国书法史上的若干现象,着力介绍了书法史上重要的书法作品、书家、时代风尚和艺术流派,总结书法艺术发展的多种因素及内在脉络。
“中国书法是亲和力极强的一种文化,值得我们好好的研究,这也是为什么在清华大学博士后研究结束以后,我到了北京语言大学的原因。”朱天曙说。
2012年,朱天曙教授应邀为国家领导人《温文尔雅》一书创作书法册页,书写的内容都是中国文化经典名诗名句,由国家领导人赠送世界各国元首和友人。
作为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朱天曙还出访美国、日本、韩国、墨西哥等国的孔子学院讲学、办展览。
肆
谈研究
“艺术要和文献结合,做到艺史并举”
除了对中国的书法史进行了系统研究,朱天曙对于中国文化史也潜心整理与研究。“整理国故”也成了朱天曙在进行创作同时重要的工作。
2012年,在中国书法最高奖第三届书法兰亭奖评选活动中,朱天曙编校整理的《周亮工全集》获得编辑出版奖,也是该奖项中唯一以个人之力完成的著作。
周亮工是明末清初著名文人,他的著作对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有涉及,但资料保存得很分散。从2002年开始,朱天曙辗转各大图书馆搜集文献资料,系统地进行整理。
朱天曙说,做艺术史研究既要对艺术本身精通,又要有专业的历史学知识,而自己恰好具备了这两点要求,当年在扬州大学历史系的专业训练得以展现。
朱天曙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前辈们的认可。当年他曾就学术与艺术问题向著名学者饶宗颐教授请教。饶宗颐专门为《周亮工全集》题写书名,以示对这位后辈的支持。
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图书馆学家、南开大学教授来新夏因得知朱天曙在做这个工作后,也曾专门给他提供了很多的资料。
历时6年,在2008年《周亮工全集》共18册面世。已故知名文史学家卞孝萱教授在序中称“集周氏著述及生平资料之大成”,著名学者蒋寅在序中称“考索勤、采辑广、体例精”。《光明日报》发表书评称赞此书“为周亮工研究乃至明清之际的文学、文化研究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去年北大出版社又出版了朱天曙的《感旧——周亮工及其< 印人传>研究》一书,今年他的《周亮工年谱》也即将付梓,“这三部书形成一个系列,让我对周亮工有了一个较为立体的研究。”他说。
朱天曙还先后出版了《鲒埼亭集批注》《宋克书法研究》《周应愿< 印说>研究》《书画金石》等著作,在文献整理与艺术研究方向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
华西都市报记者 王国平北京报道
专家点评
朱天曙君的书法和篆刻都很擅长,气息特别好。书法中,我喜欢他带有隶意的行书,流美而有古意,比纯粹的隶书写得好;篆刻中白文有汉人的风格,平正而生动,很有特点。这些说很容易,做到很难,而年轻人更难。———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 冯其庸《观朱天曙作品后》
天曙书画,有孟浩然所说“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之境。———著名作家 贾平凹题辞
天曙承乡人板桥道人遗风,擅书画印,作品如唐人所说“古法尽能新有馀”也。———著名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蒋寅题辞
朱天曙先生的书法见得不多,他的篆刻格调高,不光是有通常所说的汉印的平正气息,在刀法上也有特点,有一种“生趣”,熟后能生,是不容易做到的。———著名书法篆刻家、中国篆刻院院长 韩天衡《观朱天曙篆刻长卷后》
书法篆刻创作一般有三个阶段:学习滋养阶段、建立风格阶段和重复调整阶段。我以为,天曙先生的书法篆刻已开始建立个人静穆清雅的风格,并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升化和巩固。———著名书法篆刻家 石开《书法世界》2003年第12期《朱天曙书法篆刻专题》
链接: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dfwhyl/2014-05-04/content_11655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