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过去35年,中国对外开放取得全球注目的成就。面对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新形势,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论述,把中国的对外开放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如何审时度势、全面深入领会会议精神、制定正确的对外开放战略,是关系到中国能否在21世纪真正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问题。从11月26日起,中国网邀请十位专家为您进行分析解读。今日推出第三期,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谈向世界传播汉语和中华文化。
“语言文化是国家出行的“排头兵”,也是在海外能够扎根生长的沃土。中华文化数千载传承光大,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但是不能赤脚走向世界。”——李宇明
中国网11月29日讯(记者 宋一安)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接受中国网采访时表示,十八届三中全会又一次吹起了改革的嘹亮号角,一位公民、一所大学能够成为国家改革发展的参与者,是其荣幸,能够分享改革发展的红利,亦是其荣幸。
“会议提出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北京语言大学的师生非常激动。因为北京语言大学的使命,就是向世界传播汉语和中华文化。”李宇明说。
李宇明称,语言文化是国家出行的“排头兵”,也是在海外能够扎根生长的沃土。中华文化数千载传承光大,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但是不能赤脚走向世界。首先,我们应当有文化自信,耐心地对数千年文化进行现代化的梳理,去粗存精,并注入现代中国的创造。然后要研究这些文化哪些可以走向世界,哪些只能驻守故乡。对于可以走向世界的文化,还需要有合适的话语方式去表达,要让国际社会听得到、听得懂、听得习惯、听了还有所动有所用。最后,还要寻找到最为合适的途径把文化传播出去。
李宇明表示,在诸多的方式中,有三个特别值得注意:其一是重视人的作用,包括走出去的中国人和走进来的外国人。走出去的中国人,都应当成为文化向外传播的大使,走进来的外国人,特别是来华留学生,应当通过各种途径使他们知华友华。据李宇明介绍,北京语言大学为世界170多个国家培养了超过15万名的留学生,其中包括埃塞俄比亚总统穆拉图这样的优秀人才,支持着世界上17所孔子学院的建设。
其二是重视产业的作用。除了文化产业之外,另外还有两种产业也很重要:一是出口产品备受欢迎的产业,这些产业应当伴随着出口产品传播中华文化;二是语言产业,包括语言教育培训、语言翻译、语言出版、语言艺术、语言病理治疗、语言信息技术、语言博览会等。据估计,语言产业可以创造10%的GDP,而语言产业的红利更体现在中华文化的传播上。
其三是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一个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3D打印为广告牌的“智慧地球”,正在由概念逐步变为可感的现实。中华文化怎样适应信息化,并通过信息化创意和途径走向世界,是值得探讨的重大课题。
“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其时还应当问问世界在哪里?世界在国际组织里,在大国关系中,在周边区域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就是要走进国际组织里,走进大国去,并要特别注意走进周边地区里。”李宇明说。
李宇明表示, 10月24日至25日,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提出“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的理念。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明确提出“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李宇明称,为落实国家“睦邻”战略,让中华文化很好地走进周边,北京语言大学与10余所大学、科研单位和大企业成立了“中国周边语言文化协同创新中心”,其任务是研究周边20多个国家的语言、文化等情况,建立能够满足国内外需要的大数据库和多种知识库;研究向周边地区传播汉语和中华文化的方略,研究我国学习和运用周边国家语言的计划,向社会提供智库服务;并通过“丝路使者”计划,培养周边国家能够“分享中国梦,共筑命运共同体”的领军人物。http://www.china.com.cn/news/txt/2013-11/29/content_307426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