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志愿,始于志愿情
如果说来到新疆是心中的一粒种子,那么大三的暑假入选团中央组织的中国青年访日代表团,结识了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大学生村官和研究生支教团的优秀代表就是点燃我志愿梦想的火苗。团友中有全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有西部计划全国优秀志愿者,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优秀事迹被各类媒体报道。在他们身上,我感受到的不是先进人物的距离,而是最基层人民诚挚热爱的质朴和温暖。
回到北京,我立即报名参加了北京市第十三次团代会的志愿服务,正式开启了我的志愿服务生涯。大四开学,我入选中国第十五届研究生支教团。
西部热土,温暖“家乡”
中国青年志愿者第十五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座谈会上,我说,这一年我给自己布置了几个任务:要学唱几首新疆歌、学跳几只新疆舞、学做几个新疆菜……在新疆的三个月里,满满的都是温暖和感动。
在新疆,我有三个家。一个家是志愿者朋友们在一起的“家”。我们一起志愿服务,一起开动脑筋解决生活上遇见的问题,一起再篝火晚会,一起共度中秋,不熟练得摸索着做饭,像家人一样彼此关心,一同分享喜怒哀乐,共同见证每个志愿者的成长。
第二个家就是我们支教的学校——焉耆县第一中学。10月学校迎接自治区德育示范校的检查,我担任迎检当天的讲解员,开始从学校的历史沿革、校园文化、校园景观、育人成果等各个方面了解学校。当我梳理焉耆一中的历史,才发现这所近百年老校是巴州现代教育文化的摇篮,她经历了战火纷飞的年代,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恢弘与改革开放的伟大盛世,正以年轻的姿态迎接新的时代。学校的每一处细节都体现了育人理念,校园的每一处景观都充满人文气息。自那以后,我已经不再以一个外来人的眼光审视学校,而是以一个一中人的心态去努力做好每一件事。
来新疆的时间不长,但却赶上了穆斯林的两个最重要的节日——肉孜节和古尔邦节。开斋节时我们到回族老师家做客、古尔邦节到维吾尔族老师家拜年,古尔邦节假期在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的哈萨克妈妈家过年……感受了新疆最地道的风土人情,跟各民族的朋友唱歌跳舞,融洽地成为一个大“家”。
现在朋友问在新疆的生活怎么样,我会说:我已经爱上了新疆!
志愿之心
转眼到新疆已经三个月了,支教生涯也已经两个多月。一个月前,我在还坚持:生活是生活,工作是工作,我精确地把握着两者之间的平衡。
真正改变我的是陪学生在医院的那个一整个晚上。家人不在,班主任不在,只有我和学生。吊针滴答滴答,学生终于安睡了,我却病了,身体虽然不舒服,但是悬着的心终于落定了。睡不着的夜里,我想我到底这是怎么了,怎么会一陪就是一整夜。我和很多人一样都知道志愿精神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然而究竟有多少人懂得如何把这短短的八字精神转化成行动。志愿者不光要完成量化成项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怀有一颗助人之心。
罗素说:“三种单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爱情和知识总是向上通往天堂,但怜悯又总是把我带回人间。”每每想起这段话,我就遏制不住的激动。如果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只有怜悯,却不能帮助,那一定是痛苦的。那个晚上,我知道,因为真情二字叫我和学生都不再寒冷。
师者心,父母心
学校里,我承担了学校高三年级维汉双语班的英语课教学、担任了高一年级127个住宿女生的生活班主任。
大学里,我一直在思考我未来理想的工作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答案是创造性的工作。现在,在学校里,在课堂上,这40分钟就属于你,课堂就是你的舞台,每个知识的导入都是你的创造,可以在学生身上明显得看见他们的成长,这就是我想要的工作。双语班的英语课是他们的第二外语,维吾尔族的学生学习英语有优势,但基础差,通过这两个月,我教会了他们怎样用英语简单地介绍新疆的地理位置、地形景点、风土人情、美食物产,教他们北京和世界各地的地标建筑,时间、星期、中外节日;还安排了学生课堂展示。这一个多月里,我失望过、感动过、生气过、流泪过,但是这些都无法掩饰我初为人师的快乐。开学到现在,课堂上,自习时,分别解答了学生的语文问题、数学问题、英语问题、物理问题、化学问题……我庆幸自己当初是个好学生,现在可以做一个好老师,刚走出校门的我终于有学以致用的初体验。
生活中,我的124个住宿女生既是她的学生也是她的小妹妹,他们有困难找她寻求帮助,有喜悦忙着找她分享。新疆9月的早上7点天还没亮,气温跟白天相差十四五度,我就不得不去做那个狠心的人,叫他们起床、早操,只能嘱咐他们注意添加衣物。
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育者,养子使作善也。在课堂上,校园里,我们是老师,要传授知识,然而更重要的角色是榜样:要通过我们自己,激起学生的学习意志,帮学生建立信心,特别是在发现新疆的学生普遍走出去的意愿不强烈之后,更要有意识地去改变他们的观念;让学生通过我们,感受到首都的大学生活。
三个月,太长,缓缓。三个月,太短,飞逝。人都说进化最慢的是人性,这点不错,特别是对我这种烦恼不挂在心上的乐观性子。但支教生涯对我来说却像是一场生活和心灵的狂风暴雨,我不光在教学生,也在教自己。学会让自己快乐地生活,无论身处何地,学会开动脑筋改善生活,无论环境怎样,学会去体谅他人,无论分歧多大。
如果不成付出真心永远不知道感动的滋味;如果不曾经历失败就不知道成果喜悦的甘甜。未来很长,但我坚信:带着思考,带着希望、带着追求,我的学生他们的未来一定会因为我的存在而不那么一样。http://xibu.youth.cn/zyzzl/zl_193/201311/t20131105_4150688.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