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校史钩沉 -> 正文

回顾复校之初

发布时间:2011-11-17  新闻来源:王静 

作为一个“老北语”,我永远难忘学校走过的风雨历程,而复校之初那段日子尤其刻骨铭心。

197210月,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亲笔批示北语复校,并指示和督促有关部门迅速确定了北语的新校舍(即现址)。心灵蒙受“文革”重创的北语人,仿佛严冬的草木重逢春天的雨露阳光,无比欢欣鼓舞。

然而,在那时,复校重建意味着艰难步履的开始。新校舍因长期无人使用,房屋破旧不堪,院内杂草丛生,一片荒凉。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和家具等,从原校址(北外西院)搬到茶淀农场(办五七干校),又从茶淀农场运回二外,几经折腾 ,损坏严重,且数量不足;想购置新的,根本没有可能。因为当时上级下拨的经费仅70万元,这对那时百废待兴的学校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但是上级指示1973年必须招生,而且要当年秋季入学。这是硬指标,绝不能改变,半年多一点的时间,何等紧迫呀!用老校长王亦山同志当时的话来说,叫做“背水一战”,毫无退路。

面临种种困难,怎么办?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我们有近四百多名年富力强的教职工,这就是最宝贵的资源,最可靠的创业基础。在中共北语临时领导小组的带领下,大家为学校重建迈出了艰辛的第一步。首先是搬家,从二外运回所有旧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和旧家具等,这些硬件虽然陈旧老化,但是尚可使用,对即将到来的新学年,仍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物。经过严密的计划和分工,大家行动起来,住在二外的同志负责装车,住在市内其他地方的同志负责在新址卸车,一天两趟。记得我当时和一些同志参加卸车,穿上干校劳动的服装,搬运家具,把床、桌椅、板凳、书架等从车上卸下来,一件件搬上楼去,男同志背三屉桌、二屉桌、大书架、床板等大件,女同志扛上小书架、椅凳、床架等小件,有时也两个人抬一个大件,不论男、女到四五层都累得气喘吁吁。尽管是严冬季节,一天下来也是满身汗,满脸土。幸亏我们都有“五七”干校劳动锻炼的功底,否则是难以支撑的。现在想起来,当时不知道哪来那么大劲。也许,这就是目标的动力吧:人只要有了追求的目标,就会一往无前。

由于新址一时还没有任何生活设施,没有茶炉,没有食堂,我们这些人中午只好自备碗筷,到五道口餐厅去吃饭,如炒面、卤面等快餐,没有什么油水,更尝不到肉味,填饱肚子而已。在餐厅里人们都好奇地瞅着我们这么一群陌生的“工人”。

回迁工作顺利结束后,各单位、各部门就抓紧开始自己的本职工作。教师们夜以继日地忙着编写教材,准备教学材料,机关部门分头外出“招兵买马”,网罗人才。同时,为了节约开支,加快修缮旧学生宿舍的进度,给即将入学的中外学生创造最起码的住宿条件,干部、教师每周都要轮流到旧楼去劳动——砸水泥地板,把破旧水泥地砸毛,以便重新铺设新的水泥地。年近六旬的王亦山院长,也和大家一起,做着小板凳,弓着上身,用锤子敲打地面;一锤锤,一声声,此起彼落。此情此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则会阵阵锤声就是北语人迈向未来坚实有力的脚步声,也是北语人憧憬辉煌、美好明天的心声……

斗转星移,世事沧桑。今日北语校园环境优美,绿草成茵,花团锦簇,新楼高耸,设备先进,教学、科研不断发展创新,优秀人才不断涌现,师生员工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抚今思昔,我感慨万端:我们不会忘记昨天——那是北语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们十分珍惜今天——这是几代北语人心血和汗水的结晶;我们更要与时俱进,迎接挑战,创造更美好的明天——那是所有北语人的期盼!

(原载《霜叶》,20053月)

分享到:

上一条: 日日夜夜

下一条:方立的微笑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