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记忆长河中,都是个闪光的年代!因为从这一年起,中国开始了春天的故事,中国开始走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同样,这一年在对外汉语教学史上,在北京语言大学的校史上,也可以说是熠熠生辉的一页——中国大陆汉语短训班正是肇始于这个年度。短期汉语速成的第一步是怎么迈出来的呢?
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有一个庞大的中文系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每年仅在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报名学习中文的就近有两千名学生,在当时堪称世界上最大的中文系。学生积极性很高,有许多在职的成年人,在我教的班里就有四名外交部官员。他们下班后一般顾不上吃饭,就急匆匆乘地铁直奔课堂。
我们几个教师是特定时期由特殊思想熏陶出来的人,全身的每个细胞都在为祖国呐喊,面对法国学生这么高的学习汉语的热情,我们骨子里的情愫必然产生强烈的条件反射。我作为驻法教师组组长和几个同事谈及此事,大家都觉得有责任向国内反映,于是我们向国内打了报告,建议首先在北京语言学院开设短训班。时任文化处外交官的杨国璋是对外汉语教师出身,我们一拍即合,他站在外交立场上积极推动,外交官的话分量比我们重。果然,在我回国两年后即1978年暑期,这个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一行30人,由我的一个在法国司法部任职的学生和一个在北京生活过多年的名叫兰菲得的教师带队,兴高采烈地跨进了北语的大门。于是,中国大陆短期汉语教育由此发轫。
构筑短期汉语速成教育的基本框架
承担法国“短期班”(当时的叫法)的是组建不久的二系,我刚从法国归国不久,就和几个教师担当了这个任务。
这个“学”应该如何办?当时没有任何借鉴,台湾的信息又不通,老实说,心里没有底。好在我们对法国学生比较了解,对他们来华的目的比较清楚。经过反复探索、讨论、比较、论证,最后把这次六周的短训设计成这样的教学模式——分为两段:前四周在校学习和游览北京,后两周去外地旅游;在校四周,上午上四节课,下午和晚上或请名人讲座,或参观名胜古迹,或观看文艺演出。这些学员在法国国内学习汉语最大的弱点就是听说能力差,即使是大学毕业,也不一定能说出几句连贯的汉语来。所以我们把课的重点放在听说训练上,只开设两门课,一是类似现在的综合课,一是听说课。任课教师懂法语或略通法语,他们是金绍志、李杨、杨增学和我。1978年正是我们几个人生命力鼎盛时期,正处在激情燃烧的岁月,教对外汉语早已“上路下水”。我们秉承了前辈的精讲多练、以培养技能为主的教学套路,每个人的每堂课都上得激情洋溢,学生们感到热切、新颖、有效。当上完最后一节课的时候,从两个教室里同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我们的感觉都很好,好像演员成功演出后在热烈的掌声中谢幕时的那种感觉。
我们这个小班子里,外事方面由孔繁清负责,吕才桢任翻译。安排了多次讲座,印象较深的是请来了北大著名教授侯仁之先生讲北京城的历史。除了参观故宫、颐和园、长城等这些必去的名胜外,我记得还参观了北京工艺美术厂,参观后举行了一个座谈会。学生自由发问,负责接待的厂方负责人回答。翻译因故未到,由我临时充当译员,所以感触较深。中国封闭了这么多年,那时法国人了解中国的现状,只能从《世界报》的一角星星点点地读到一些该报驻京记者发回来的报道。现在他们能和中国一个工厂的负责人坐在一起,面对面地想问什么就问什么,虽然在作答上还可能有些套话,不免带些政治色彩,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已属难得了,会后学生们相当满意。可以说,这些法国年轻人是较早嗅到中国改革开放春风气息的一批洋人。
四周课结束了,准备旅游。我们选择了这样一条线路:北京——郑州——洛阳——西安——桂林——广州,最后从广州出境。由孔繁清老师和我做全程陪同。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了解上下五千年的古老中国、千姿百态的现代中国的一条理想路线。
这次作为语言实践活动的旅游有几个亮点至今仍未淡忘。一是洛阳龙门石窟,开凿于伊水两岸峭壁上的一千三百个佛洞内,藏有十万尊佛像。最早的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那宏伟的气势,那深邃的意蕴,那精湛的雕刻艺术,令同样具有古老传统文化的法兰西人叹为观止。这次洋学生的中国之游最为辉煌的一站是西安。1974年发现的秦兵马俑,我们去时还没有露出全貌,只见许多吊车、脚手架,可能是建设中的秦兵马俑博物馆。但令这些短训班的学员骄傲的是,他们是先于许多国家元首亲眼目睹这一天下奇观的老外。
70年代来华的学生不多,他们一路都是按外宾规格被接待的,由此还产生了一段小插曲。学生为了省钱,买的都是硬卧票。当我们站在洛阳火车站站台上准备踏上去西安的火车时,等待我们的却是一节软卧车厢。原来当地接待的同志非常重视,特意为我们团挂上了一节软卧专车。这下麻烦了!硬卧和软卧差价一倍多。学生们纷纷跟我们表示,因接近归程,身上的钱所剩无几。我们一时很尴尬。富有外交经验的孔繁清处变不惊,凭她的能言善辩,迂回曲折地说服了铁路局。坐在宽敞明亮的颇为豪华的软卧车厢里,饱鉴窗外山长水阔如诗如画的绮丽风光,好不惬意呀!
余 韵
这些同学大多第一次来中国,回法后,意犹未尽,他们聚集到我驻法使馆文化处,兴致盎然地畅谈这次中国之旅的所见所闻所感,并把大家拍下的幻灯片(当时法国几乎家家有幻灯机)编辑起来,用美丽的诗篇作为画面的解说词,语近情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是发自法兰西青年内心的歌颂中国、歌颂中法友谊的一首首赞歌。他们特意加印一份,寄到北京语言学院。当时所有的院领导和相关教师一起观看了这份来自遥远国度的厚礼,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感动。
这一期短训班在北京语言学院成功举办的消息不胫而走,第二年——1979年,一下子来了90名,增加了两倍,第二期短训班仍清一色全是法国人。
(原载校报,200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