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校史钩沉 -> 正文

忆亚川

发布时间:2012-05-07  新闻来源:董树人 

人老了,喜欢回忆,我如今就经常忆起失去的亲友,陈亚川同志就是我经常忆起的一位。

我初识亚川是1978年,那是他刚来学校,人《语言教学与研究》编辑。我的文章《试论毛主席政论文章的语言风格》,发表前需要重新核对引文篇目及页码,例句是从四卷的不同版本摘录的,核对期来难度较大;此项困难而麻烦的工作,就落到了亚川头上。这是我接触亚川的开始。

在近二十年的交往中,亚川给我总的印象是:工作认真负责,业务上进取心强,对同志十分关心。

亚川长期主持《语言教学与研究》的编辑工作,我愿意为他写稿,他也愿意发我的稿。90年代初,他曾对我说:“你的文章我敢发。因为,不论长的,短的,一看就知道你想要告诉别人什么,不像有的文章,说了半天不知道说的是什么!”当然我知道这只是对我的鼓励,不能因之飘飘然。

亚川的业务进取心非常之强。平时担任着繁重的社会工作,也始终不忘学习与研究。他时时关注国内外语言研究的动态,不断地给自己出题目进行研究与写作。收入《汉语集稿》(一)(二)中的数十篇有分量的文章,都是他在繁忙的工作中写成的。许多同志可能不知道,亚川一家四口,一个孩子长时期晚上是按时上自习的。在我校教师中,他家是置办电视机最晚的一家。有一次亚川对我说:“我们夫妻俩都有工作,当然不是买不起彩电,是为了孩子集中精力学习,我们集中精力搞业务。”亚川在学术上取得了那样大的成就,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更主要的是来源于他的勤奋,他的拼搏。

亚川在工作中,原则性是很强的。此处可举一例。1996年年初,我校与台湾的合作项目《现代汉语常用词典》上马,亚川为主编。当时学校要买词条毛坯稿,卖词条毛坯稿的是亚川的朋友,如果顺利成交,对谁都好。但亚川不怕得罪当时学校的负责人,也不怕得罪朋友,他取的态度是,20万元不买,10万元也不买,要干自就从头自己干。在此事的处理上,充分反映了亚川的原则性。

亚川关心人是无微不至的。有的稿子写得不错,但不合于《语言教学与研究》的口径,他径直介绍到其他语言刊物上去,如像《中国语文》、《汉语学习》等刊物,他都为我校教师介绍过稿子。内蒙古一教师通过我转给他一篇关于分音词得文章,他看了以后打算转给社科院语言所《方言》编辑部,后来听说作者本人已经投给了该刊一份,才决定退还给我。可见他对素不相识的人一样的关心和热心。

1994年,我校职称评定工作结束以后,亚川发现我没有申请正高职,很替我着急。对我说:“你为什么没有申请?你已经58岁了,退休以前没有机会了怎么办?”

上述一番话,足见亚川的古道热肠。1994年以前,曾有六位好友鼓励我赶快申请正高级职称,亚川是其中的一位。199510月,当得知我已经递上了申请表格时,他是那样得高兴。亚川关心同志、朋友的热诚令人感动。

亚川辞世已经整整六年了,我时时忆起他,一直怀念他!

(原载《霜叶》,200212月)

 

分享到:

上一条:杨絮.春花

下一条:出国忆往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