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进医院那感应而自动开关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那宽敞豁亮的大厅。举目观望,整洁清爽的走廊,处处洁静清新。这是一座整体五层,漂亮的医院。这只是北语几十年奋进的一隅。
作为一名老兵,我看到了北语的不断发展壮大。我常对一些老同志开玩笑说:“到我退休时,就宣告老语言的结束”。因我是65年进校,是那时老教职工中年龄最小的一个。我一退休,就没有在职的了。说实在的,跟随北语这支队伍,我已走过了40多年。经风雨,见世面,奋发图强,始终斗志昂扬的向前。从西郊到此处,“南征北战”我见证了北语发展的很大一部份:从几百人的“北京语言学院”,经历了“文革”、干校、与第二外国语学院合并、又复校。至今已成为有上万人的“北京语言大学”。那时的北语只有来华部、出国部、外语系三部份教学单位及院办、教务处、总务处共六部分组成。而如今,已是具有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北语伴随着祖国的发展而壯大。我从一个不到十八岁的小伙子变成了一个60多岁已退休的老人。看到这一切,真是让人喜在心里,乐在眉梢。教学单位的发展我不好细说,还是从学校的“五脏六俯”的一部份——我所工作的校医院的变化说一点儿体会吧。
北语刚成立时,为留学生及教职工服务的医务人员只有两人,我65年到校时也只有4人,连个校医室都没有。因当时第一外国语学院的卫生科设在北语院内一楼,这样,我们四人就合并到一外卫生科,为两院人员服务。一切政治、业务的学习等都随一外,只是编制在北语。这就是北语起步时的医疗状况。
“文革”中备战疏散时我们才与一外卫生科分开。先到芦村、又搬到茶淀办干校。医务人员增至8人。从干校返京与二外合并一年多后,选此处复校。在老十楼一层开辟几间房做诊室,用简易的医疗设备办起了医务所,为教职员工的健康服务。后又由于职工家属、部队转业人员及人民大学几位医务人员的到来,使医务所不断壮大为20多人。搬进原矿业学院的医院里开展治疗工作。
北语在发展。衣食住行都要跟上。当然,保证大家健康是件大事,更为重要。没有好的身体,是不可能有充沛的精力去胜任各项工作的。北语各级领导对校医院的发展非常重视。每年投资为医务所增加医疗设备和各种医疗器械,不断改变医务人员的工作条件。这时,医务所已初见规模,各诊治科室也已形成。医院的各届领导紧跟北语的发展步伐,发扬北语奋发向上的精神,时时注重医院的发展。在抓好职工思想进步的同时,更重视业务水平的提高,以适应北语发展的需要。
留学生源源不断的到来,在他们不会讲汉语的情况下,首先,要解决语言问题医患之间能够相互沟通,以做出正确的诊断,为其治疗。医务所派人去“7.21”业大学习英语;在外语系领导的支持下,派王一宁等老师来为医务人员上英语课,教我们常用的医疗用语。教得认真,学得努力。渐渐的能以简单的对话为留学生诊治了;每周三下午为业务学习时间,学习专业知识;另外,走出去,请进来:派内科、外科、牙科等科室的医生去医院深造、进修学习;外出学习听课,请来专家授课,教受齐努力,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医院本着“预防为主”的方针:定期为全校教职员工进行体检;打预防针,吃预防药。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如今,随着北语的发展,在校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医疗条件与设备大大改善。注射器已由多人一管消毒再用,变为使用一次性注射器,用一次性输液器输液治疗,提高了治疗效果;又增加了中医中药、理疗按摩的治疗;再说化验,原只做门诊常规化验,后增加了生化,检查项目也不断增多。化验的设备在更新;透视、眼科、妇科、牙科的医疗设备更新不断;心电图机有六台;B超机也已换成彩超;电脑使用已普及等等。这一切告诉我们:医院紧跟北语在前进。
说来,北语与其他院校相比,不论是校园面积、人员数量、建校时间都可以说是小兄弟。但,他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凭着在世界上的声望,成为世界人民瞩目的大学。为此,从领导到教职员工都有一种勇当先锋的精神。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必定还是这样!尤其当下各大学都开办了汉语学院,竞争是不言而喻的。北语更要“发扬优秀传统,争取更大荣耀”。全校上下拧成一股绳:决心创一流,争先进,为尽快实现国际型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而奋斗!
“北京语言学院”这个曾被污蔑说成是蒋南翔兜里的“特务黑学校”。现如今已成为架起沟通世界,建立友谊桥梁的“北京语言大学”。作为其中一员,看到这几十年的可喜变化,怎能不让人感到由衷的自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