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报》的一则消息
1997年5月12日出版的《中国电视报》刊登了一则消息:“‘中国《国际商务汉语》开播’:为满足来华从商的外国朋友们的需要,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推出了一部大型系列教学片《国际商务汉语》……本片52集,除教学部分外,还以电视连续剧的形式展示了外商在华进行商务活动的各个环节。……”
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国际普遍流行的交际语言教学的特点是,视、听、说三者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紧密结合。在我国,与一般教学相比,对外汉语教学更具开放性,更富国际性,更接近发达国家的新技术。新一代对外汉语教材应逐步向文、音、像立体化方向发展,这是本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这种背景下,当时的校图书馆(含校电教中心)和汉语学院的几位有经验的老师,经过长期酝酿和准备,在广泛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把视野瞄准英、法世界大语种第二语言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制高点上,于 1995-1996年编写和制作了有相当气势的完整的包括“视”和听、说、读、写的立体化教材《国际商务汉语》。本套教材包括文字本教科书(上、下册,75万子),录音带(6盒),录像带(10盘,600分钟,当时很少有光盘)和电视教学片(课堂教学版和电视播放版)。
《国际商务汉语》刚一问世,就被中国中央电视台看中,改编后,从1997年5月5日至9月5日每天向全球播放一集(15分钟),第二天重播。9月后又连续播放4个月。美国SCOLA有限电视台也多次向北美和加勒比海地区播放了20集教学版。均收到良好效果,并受到各界好评。
《国际商务汉语》录像带于1998年8月获新闻出版署和教育部颁发的第二届全国优秀教育制品二等奖。《国际商务汉语》文字本教科书出版后被北京经贸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和美国、俄罗斯等多所国外高校选作教材,受到赞誉。作者又与出版社签订了第二个十年出版合同。
要紧紧瞄准什么
眼睛是有潜力的。人说一个人的视力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发现内心。应该还有一个功能,就是穿透时间的阻隔向远眺望,看到将来会发生什么。人的视力不光可以观察现时演化的大千世界,还应该看到未来10年、20年……未来世界演化的趋势,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前瞻性。创新是人的最高本质。干我们这行的,在那个时期,眼睛应该向前瞄准什么呢?
首先,我们瞄准了“商务”汉语。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发生了变化。有资料表明,大部分留学生,将来以汉语为工具从事商贸工作,已成为热门学习目的,而且越来越热。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我任二系主任时,我们就组织人员编写了《汉语外贸口语30课》与《外贸写作》两部商务汉语教材,并开办了商贸汉语班。我校在对外汉语教学阵地上,第一个占领了商务汉语这块高地,第一个插上了带有明显商贸汉语标识的旗帜。后来的20多年来,在我们身后跟随我们而来的商务汉语教学遍地开花,如雨后春笋般蓬蓬勃勃地在全国各高校发展起来。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把大型立体化教材定格在了商务汉语上。
第二,我们瞄准了多媒体教学。英语教学片《走遍美国》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美国投巨资拍摄的这部教学片在我国播放后,取得了轰动效应。采用电视连续剧的形式进行外语教学,可以调动声、光、色等电视拍摄的一切手段,把学生带入一个现在进行时的、动态真实的语言交际世界,于是便能产生直观感、立体感、动态感,这就大大拓展了人的感知空间。真实世界所展示的客观信息,能引起听觉的、视觉的和动觉的刺激,几种刺激同时作用于大脑,使大脑的左右两半球同时发挥作用,加速了学员用外语表达思想的能力。因此我们把这部教材定格在立体化、多媒体、电视连续剧上。
第三,我们瞄准了“央视”我国这个最具影响力、最具权威性的信息大平台。就凭图书馆和电教中心十几个离电视这门复杂艺术相当远的门外汉,拍出能上央视的电视剧,有点像痴人说梦。可以想见,真要干,困难会难于上青天。当然不能用过去“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那种冒进的思维模式考虑问题,然而,“志存高远”、“有志者事竟成”仍是至理名言。我们学校是抱着“国际性、开放性、多元化”这块金牌诞生的,理应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上大显身手。电教中心并入图书馆后,学校为了让我们有所作为,拿出真金白银购置了一台能上电视节目的BETACOM摄像机,大大增强了我们的底气,我们更想把“北语课堂”搬到CCTV4的频道上,更想把“北京语言大学”几个大字,镌刻在一些商贾大亨得花百万、千万甚至得投亿元才能上几秒时间的央视不断流动的荧光屏上。
领导是核心力量
我们准备拍摄的电视剧虽然是教学片,但人马、设备、场地、环节、程序……与一般电视剧没有什么大的不同。都说干这种事就是“烧钱”,“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阻挡我们起步的第一道墙就是钱。
我们两手攥空拳,只是怀着“雄心壮志”,先去拜访国家汉办。当时主管教学、科研的宋永波和杨国璋先生细心而又热情地听取了我们的汇报,他们属于做大事、高瞻远瞩的那种干部,认为这是推广汉语和弘扬祖国文化的创举,当场就表示全力支持。后经上级批准,下拨给我们15万元,听说当时的汉办每年的经费也就几百万,这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使我们欢欣鼓舞,信心倍增。于是,工程开始启动。
诚邀汉语学院的刘丽瑛、赵雷、马树德这些精英老师,我们4人先动手创作剧本。这部教材的编写,革故鼎新,兼收并蓄,广纳百家,取精用宏,站在当时同类教材的制高点上进进行设计,编写的每一步,都严格按照总体设计、大纲、细则进行,并且多次征询有关专家的意见。框架设计考虑的核心问题是,既方便课堂教学,又方便学员借助录像带自学,或通过电视台播放的这部连续剧进行远程学习。因此,文字本的内容尽量详尽,语言要点的解释和英译尽量充分,并编进了一些商务背景材料和相关的中华文化以及当代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全书共20集。每集的框架是:核心课文→词语英译→语言要点(全部英译)→阅读理解(中华文化与商务、中国生活点滴、成功之路)→商务背景→生活短剧→综合练习。这7个部分皆以核心课文为中心,万变不离其宗。
工程有了一定进展并能看出一些眉目后,我们打报告提请校长办公会议讨论,由学校投入一部分资金,以保证工程顺利进行。学校在资金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在年度计划外挤出10万元,保障这个工程成功(前期学校购置BETACOM摄像机已花去几万美金)。此外,把刚刚落成不久的逸夫楼的高档会议室和华美的带有浓重中华文化色彩的大厅,提供我们给我们拍摄内景。各兄弟院系和后勤各部门在人员、场地、车辆等各个方面也都全力支持;演员方面,除两名外国人外,几乎全是我校的帅男靓女老师。
尤其重要的是,这个工程在运作上(特别是电视剧拍摄部分),由校长亲自拍板,定为“项目管理”,也就是说,“项目”负责人是校长的“特命全权大使”。责、权、利分明,投入的资金由项目负责人在银行单独开户。学校给的这项政策真是关键,胜过黄金万两,关系到这个项目的成败。我们有了这把“金钥匙”,就可以利用“视力的第二功能”,无限深入地走入人的内心世界,开启人的心智,挖掘人多年积聚的能量,调动人的一切积极性。常说“以人为本”,“人的因素第一”,确实,人的积极性一旦调动起来了,一些看来不可能办到的事情办到了。举一个例子:我们向大家郑重宣布——谁能拉到赞助,就给谁提成10%,后来几个人果真拉到几万元赞助,都得到了兑现。在拍摄的过程中,要养一个相当大的摄制组,多拖一天就要多烧不少钱,所以必须争分夺秒,几乎天天进行夜战,加班加点,有时24小时连轴转,我们决定给每个成员每天60元补贴,不分上下级别,包括司机。这点钱跟抢出来的时间换算成的财富相比,是微乎其微的。在思想工作领先的前提下,给日夜辛劳、忘我工作的人员一点点实在的好处,也是必不可少的。
几道保险
林肯懂得用人之长。用人之长的第一点深意,就是用人不要看他有什么缺点,而是要看他能做什么。长期隐藏在身上的内在美、才气、潜能、灵感……受到精神鼓舞或其他激励,一旦被唤醒迸发出来,就会产生震撼山川的力量。我们的队伍里有前外交部副部长的女儿、身上带着外交家基因的人,有当过解放军汽车连连长、能吃大苦耐大劳敢闯天下的人,有创立过《语言学家文库》、富有创造力的人,有能软磨硬泡擅长讨价还价、具有商业头脑的人,有心地善良、苦口婆心把拍摄中间想甩手不干的外籍演员哄过来的人,有人脉广泛、凭三寸不烂之舌硬是能把重要场地拿下来的人……我们就是靠这些激情燃烧起来的高人和把人的张力拉到极限的整个队伍,把这部作品打造成我们力所能及的极致程度。
宏观探道,微观探真。为了创作出我们认为的精品,为了使作品立于不败之地,为了使作品能安然地通过未来一项项苛刻的检验,在拍摄这部电视连续剧的时候,必须给作品牢牢地上几道安全保险。
第一道保险就是要保证这部教材的商务特点,而这正是我们的“软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编写人员,先后走访了爱立信有限公司、中国海外贸易公司、中国五矿、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中国地毯进出口公司等多家中外久负盛名的贸易企业;初稿完成后,请北京经贸大学的专家审阅,做到编剧万无一失。因为面对全球,英文翻译也是重要因素。我们请我校的引进人才、现为外语学院副院长的陆薇教授执笔。电视连续剧播放版的英语解说,请的是形象和音色俱佳、英文水平相当高的、时任英文系主任的张宝钧出任。
第二道保险是主创人员的水平保障。我们请国家一级演员、《秋菊打官司》的副导演田维煦先生担任本片导演,还请了北京电视台的灯光师、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的化妆师,由我校曾担任《我爱我家》摄像的李文华掌机。两个主要演员由我校罗马尼亚籍的博士生(男)和俄罗斯硕士生(女)出演,他们的普通话说得都很地道。
第三道保险是实景拍摄,同期录音。这是拍摄过程中最为困难的一个环节。我们拍这部电视教学片的目的,就是能让学员进入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中,有身临其境之感,就好像置身于中国,踏上首都机场的滚梯,触摸颐和园的长廊,下榻新世纪酒店,走进天津开发区……让学员觉得生活在中国人中间,感受到动态的、现在进行时的真实汉语和中华文化。这就要运用电视艺术的拍摄手段,进行实景拍摄和同期录音。然而,颐和园、五星级酒店、首都机场等的大门,你带着浩浩荡荡的摄制组不是那么容易进的,银子少了是进不去的,尤其首都机场,那是国门,有钱也不让拍电视剧。我们这个摄制组经过几个月的打磨,已经燃烧起来的激情凝固成了一种精神推力——千难万难也一定要把我校这个对外汉语教学大本营的牌子举到地球的各个角落,也一定要把“和为贵”和有关“仁”——至圣先师孔老夫子两千多年前的声音传遍世界大小国家,给世界带来和谐与安宁。精神可以变物质,通过拍这部片子,真的体验到了: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在这里特别应该提到李立夫妇。由于李老师的人脉和神通广大的周旋,我们竟然得到特许,在首都机场2号航站楼(当时3号航站楼还没建),平平稳稳地拍摄了一天,而且在常人难以到达的视角点,零距离抓拍了飞机的起落……在我们摄制组,神通广大的不止李立一人,由于他们的非凡的公关能力,在落成不久的“新世纪酒店”驻守4天4夜,顺利完成了主人公下榻五星级酒店的戏。我们还拍摄到了凯宾斯基饭店、昆仑饭店等几个五星级宾馆的大堂等不同场景。由于教材的需要,我们专门为天津开发区写了一集课文,开发区的领导十分满意,为此给我们4万元赞助,并免费让我们拍摄富丽堂皇的泰达国际会馆,还几次为摄制组人员盛情提供档次不低的餐饮……所有这些努力,为后来顺利通过央视各个关口的严格审查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当你看到央视播出的《国际商务汉语》的时候,会有许多如梦如幻的画面映入你的眼帘,让你舒心悦意,让你陶醉。
当然,在半多的拍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曾遇到过各种麻烦,有的甚至可以说“危机”。
女一号俄罗斯姑娘受人怂恿,说电视剧演员的片酬起码几万、几十万,我们只给了她6千元,片子拍到中间她撂挑子不干了。如果她退演,前面拍过的就前功尽弃,这对我们是致命的打击,我们又没有更多的钱支付她。赵莉英老师见状,以母仪天下的胸怀,耐心细致地作这个洋妞的“思想工作”,百般关怀:给她热牛奶,买点心,送水果,嘘寒问暖,像国外大牌明星的贴身保姆一样呵护她……人心都是肉长的,她终于被打动,回心转意,意识到自己并非什么名演员,作为一个学生,能进入教科书、能上镜头,就应该知足了。
我们拍这片子的直接目的,就是制成录像带,得到公开出版,能向世界发行,就知足了,达到目的了。如果能上央视播出,那是我们的梦想,是我们的最高追求。和央视事前并没有协议(我们空手去谈协议,人家不一定理你),我们是属于拿着拍成的样片的“自由投稿者”。但央视的大门是不容易敲开的。
朱伟民有一个八杆子打不着的亲戚在央视工作,我们就抓着这根“稻草”,迈进了戒备森严的央视的门槛,几经周折,到了海外中心,真是上天眷佑——我们遇到了一位贵人,他就是海外中心主任赵宇辉先生。他对汉语国际推广情有独钟,曾亲自担任过央视此前播放的关于中国经济开发区汉语节目的英语解说。海外中心的负责同志看了样片后,说:“我们就这一个窗口,全国有那么多省、市都盯着它,都想在这儿展示自己……”但认为我们的片子基本可用(我们前期往精品方向打造的努力显现了成效),同时提出了一个十分苛刻的条件:一集30分钟太长,以分秒计算抢占商机的商人哪有那么多功夫看你的电视?,要求把每集30分钟的20集片子改成每集15分钟的52集电视连续剧。我们心中又是惊喜,又觉得头大——已经编辑好了的完整的20集片子,改成52集,谈何容易?这就要把素材大拆大卸,解说词部分要重写、重译、重拍……我们稍事考虑,毅然决定:接受央视的要求。心想,只要能上央视,天大的困难也要咬牙克服。待双方法人正式签署改版协议后,马上动手。我们负责文本改编、翻译、主持人,图书馆5层作为临时摄影棚;为保证播出质量,央视派出曾拍摄《邓小平》的导演冯骏先生任改编导演,场记、后期编辑等由他们负责,还用上了刚刚从美国引进的机器臂摄像机,改版所需一切费用由央视出资,投入了几十万元。又用了半年多时间,《国际商务汉语》终于以“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中国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名义,于1997年5月5日正式在CCTV4频道向全球播出。
这部片子当然还有很多毛病和遗憾,不在此文赘述。
《国际商务汉语》文字本教科书(上、下册)封面。
大型电视连续剧教学片《国际商务汉语》课堂教学版10 盘录像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