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校史钩沉 -> 正文

在“电化教学”的道路上探索前进

发布日期:2011-11-14  作者:刘士勤 点击量:

我小时候触过一次电,从此害了“恐电病”。来北语工作以后,一次偶然机会让我与“电化教学”结了缘,从此,我这个“恐电病”患者,又由电化教学的“旁观者”,逐渐变成了一名热心的“参与者”、“开拓者”。

从一次电影试验课到一门新课型设立

1.一次具有开创意义的电影试验课

7613班的10名越南同学,都是学外贸翻译的进修生。他们在国内学过3年汉语,具有“阅读能力强,听说能力弱,词汇掌握得较多,语音语调比较差”等特点。为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和表达的得体性,我协助综合课老师用电影《年青的一代》进行“视听说”教学试验。经过阅读剧本、疏通文字、看电影、听电影录音、分角色排练等环节,再看着画面为电影配音。学生坐在电影放映厅里,头戴耳机听录音、背台词,对口型、练配音,人人汗流浃背。虽然紧张、闷热、劳累,却谁也没有怨言。有位听力困难的同学,主动加班加点练习,圆满完成了为肖继业配音的任务。10天的强化教学训练,不仅使“学生的反映能力、语音语调的准确性和成段表达能力有显著提高,多数学生基本做到配音衔接自然,说话流利并富有感情,口型对的也基本准确”,还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有的同学说,“这部影片是中国青年人生活道路的一面镜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的说:“我要向中国青年学习,现在学好中文,回国后党要我到哪儿工作,我就到哪儿,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这次电影教学试验课,改变了原先只把“看教学电影”当作课外语言实践课活动的作法,揭开了“电影课教学”的帷幕,是一次具有“破冰”意义的新尝试,对推动“视听说”课教学产生了良好影响。

2.一次以强化交际能力训练为主的电视教学综合课。

1984年,时隔20年之后,苏联进修生再次来到我校。这批学生中有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有后来成为苏联总统汉语翻译和哈萨克斯坦总理、议长的政府官员,还有苏联名校中文专业的尖子生。他们几乎都在三四年级学习,却又都选学我教授的二年级“新闻听力课”。这批学生:熟悉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内容与词语;阅读能力强,语法知识扎实,听说能力弱;爱看电影与电视,常听广播、看报纸;经常跑北京图书馆、下酒馆,广泛接触中国社会生活。周祖谟先生说“教学的目标一定要随同学的要求来定”。为此,经请示批准,我以电视连续片《话说长江》的第一集《源远流长》为教材,进行“视听说”教学。先让学生看电视片、听女解说员虹云女士的报告,再让他们阅读解说词和有关长江的资料、自己重新编写解说词,最后让他们模拟主持人解说电视片。10个学时的影视教学课,把看电视片、听专家讲课、搜集资料写解说词、为画面配音解说融为一炉,既为学生创造了多接触中国现实的客观条件,又强化了他们汉语听说读写技能与交际能力的训练力度,还为他们提供了在异国他乡独自工作的机会,学生感到非常满意。有位同学告诉我:“这是我学中文以来的第一次,对我的帮助的确很大,回国后一定要(把这种教学方法)介绍给朋友们。”还有的说:“这次专题录像课,比我们在国内两三年练习的机会都多,提高的都快”。这次“视听说”教学课,改变了新闻听力课只“听”的模式,加进了“看”与“说”的内容,有效地提高了同学们的语言交际能力。它启示人们,教师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根据他们的需求及时调节课程与教法,尽力为他们做好服务工作,才能搞好教学,增进中外友谊。必须改革教材,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作用,创设新课型,才能满足学生日益提高的要求。

3.一部把一门课程推向世界的“立体式”汉语教材

如何才能扩大“视听说”教学的效果?首要的是编写新教材,研制新课件。教材是教学之本,一旦有了适合“电化教学”的新教材,有了形象逼真的影视教学课件,谁还能弃之不用呢?《新闻听力教程》一书,历时3年于2001年编成了纸质教材。随后又从上百个小时的电视新闻素材中,剪辑制作出1625条电视新闻课件(注:因版权问题,这套课件只能在校内使用),实现了由平面纸质教材向立体“声像文”教材的历史性跨越,为推广影视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据统计,近几年来光我校每年就大约有近200名学生选学这门课程。

事物发展永无止境,随着网络在线远程教学事业的发展,2002年,我又与人合作,把《新闻听力教程(上册)》开发成数字化课件,成为“网上北语”网站汉语学历教育的一门课程。“纸质教材——电视新闻课件——远程教学数字化课件”,《新闻听力教程》变化的这“三步曲”,是对外汉语教材发展趋势的一个缩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教学改革的必然结果。对外汉语教学改革的大潮,势不可挡,谁占领了“现代教育技术”这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谁就会在大力推广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工作中做出新的贡献,为祖国赢得更大的荣誉。

一名教师怎样才能上好“视听说”课

上好“视听说”课取决于许多因素。就教师而言,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看人下菜碟儿,提供可口饭菜。

一名厨师,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能烹饪出合乎顾客口味的饭菜,就会受欢迎。同理,只有课程内容富有吸引力,教学方法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学到真实本领,教学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越南学生之所以欢迎《年青的一代》电影试验课,苏联学生之所以觉得学了《源远流长》专题课收获大,就在于这两次课都突出了“视听说”的特色,使他们能力显著提高、获益匪浅。正如一桌美味佳肴,西方人爱吃东方人不一定喜欢一样。上“视听说”课也应随着学生对象和教学环境的变化而变化。1996年我在韩国教口语时,第一学期照搬国内的教材与教法,效果不尽如人意。第二学期先将影视剧片断和小品剧本编成《中级视听说演汉语》教材,再用录像带进行“视听说演”教学。一个“演”字,把原先的“视听说”课一下子激活了。“演”,首先使全班五六十名学生人人都有了说话的机会,大大调动了他们课上开口的积极性,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其次,经过课上多次分组排演,能为他们在一年一度的戏剧节上表演大型中国话剧打下基础,自然倍受学校师生青睐。由此可见,从学生实际出发,依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节教学内容与方法,加强教学针对性,让学生学到真本领,是上好“视听说”课的前提。

2.充分准备,精心指导。

开展“视听说”教学,从制定教学计划、搜集影视资料,到编写纸质教材、设计练习项目、制作影视课件,都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哪个环节出现纰漏都会影响教学效果,甚至会导致失败。学生喜欢影视课,有积极参与的欲望和要求,但多数人不了解“视听说”教学的规律与特点,也不熟悉怎么样查资料、写解说词、配音解说,为此,教师须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教会他们查阅资料,组织他们看录像、听录音,辅导他们念台词、为他们正音正调,甚至还得为协调部门关系、安排上课时间与地点、接送贵宾等工作而忙碌。对老师来说,开展电化教学是一项自讨苦吃的事情。没有高度敬业、勇于创新的精神,没有不畏辛苦、任劳任怨的作风,没有待生如子的爱心和迎难而上的毅力,是难以持续做好这项工作的。

3.勤于学习,肯于钻研。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光是当代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语言学、语言教育学、第二语言教育学、对外汉语教学、教学法学以及现代教学技术等领域,就有许多我们不知道、不懂得、不熟悉的新东西。在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面前,墨守成规,不求进取,势必落伍。惟有正视自己的不足,及时更新知识,增长才干,才能与时俱进。20多年的电化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从对电器的“恐惧者”、电化教学的“旁观者”,变为电化教学的热心“参与者”和“开拓者”,时时处处需要学习。向书本学习,向懂技术的同志学习,向社会实践学习。刚创设新闻听力课时,不了解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别,照搬报纸语料,教学难以开展。经过学习,把课文的书面语换成了“上口”又“悦耳”的口语体语料,编成了纸质教材《新闻听力基础》。进而把纸质教材《新闻听力基础》变成融“声像文”于一体的《新闻听力教程》,最后再把它制作成数字化课件,挂在“网上北语”网站上进行远程教学。每走一步,都得学习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否则就难有作为。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如今这门课程已经通过互联网,从我语校园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学习使人心明眼亮,钻研让人永不停歇。既勤于学习新事物、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又肯于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锐意进取的人,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有所进步、有所前进,有所作为。

4.因陋就简,逐步推进。

开展电化教学,需要人才,需要器材,需要技术。上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远远走在我们的前面,他们不但搞起了“视听说”教学,还着手研发计算机辅助汉语教学。而我们的一些教师,那时连录音机都不会用,有的技术人员还不知盒式录音机为何物。承认落后,改变现状,就需奋起直追。在缺乏设备、技术、经验的情况下,教师和电教技术人员积极响应周总理“搞录音教育并不困难”的号召,以用好“三机”(录音机、幻灯机、电影放映机)为切入点,群策群力,相互协作,因陋就简,只用了两三年的时间,就制作出一批课文录音和电影教学课件,涌现出多个幻灯教学实验班,还专门为留学生开办了汉语广播台,每晚向留学生宿舍播送汉语节目。北语开展电化教学的情况,很快引起了媒体和京城一些兄弟院校的关注。一时媒体报道、同行来校参观,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今,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发展,我校电教设施早已“鸟枪换炮”,电教队伍空前壮大,在这种新形势下,只要全校广大教职员工,继承和发扬艰苦创业的“北语精神”,不畏艰难,改革创新,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力搞好电化教学,就一定能够打开我校教学新局面,创造新佳绩,把全校的对外汉语教学质量向前推进一大步。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