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站在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系统部署了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纲要》提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深入实施国家语言文化传承发展系列工程。”语言文字工作者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纲要》部署的战略目标为引领,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力度,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传承发展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全面推进语言资源保护提质增效,发挥好语言文字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功能,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科学规划,大规模开展语言资源调查保护。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多文字的国家,是当今世界上语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教育部、国家语委于2015年启动实施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以下简称“语保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语言资源调查、保存、展示和开发利用等工作,调查汇聚全国包括港澳台在内近130个语种及其主要方言共计1,802个调查点,成为继1956年全国开展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普查以来,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全国性大规模的语言调查,也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语言资源保护项目,为全面掌握我国语言国情国力奠定扎实基础。语保工程坚持统一规划,标准筑基。在总结工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中国语言资源保护调查规范》《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作规范》等四项推荐性国家标准的研制工作,健全完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体系,实现语言资源保护国家标准零的突破,为将语言资源保护纳入由国家主导的常态性工作轨道奠定基础。积极推动已有语言资源、人才资源、科学研究成果以及体制机制建设经验转化为国家语言能力规划建设的基础资源,重点对边疆地区、港澳台等的语言资源开展全覆盖调查,填补语言国情国力调查空白。例如,对国家库尚未收录的濒危语言土尔克语、怒苏语、木佬语,台湾南岛语系诸语言,港澳闽南话、客家话,以及历史文化名城的汉语方言开展抢救性调查保护和系统深入研究。
科技赋能,大幅度提升语言数据开发应用水平。数据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语言资源主要以“语言数据”作为数字要素,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语保工程共收集1,000多万条实态语言资源信息,包括文本数据、语音数据、视频数据、图像数据等多模态类型,其中音视频数据总量超过1,000多万条,为大语言模型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提供了语言支撑。一是建成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语言资源库和采录展示平台。通过数字化存储与展示,提供多维度、多场景、多层次、交互性强的语言资源检索、比较和地图绘制服务;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接口、自动化数据统计和分析算法,自主生成方言特征分布图,生动立体地呈现我国语言国情的实态面貌,为教育教学、学术研究、资政服务、社会科普等提供数据支撑。目前,相关平台拥有约4.5万名注册用户,语言资源音视频每月点击量超过1,300万次。二是探索中国语言资源知识图谱构建方法和技术,实现语言资源的数据智能化分析、挖掘和应用探索。我国语言资源丰富多样,具有“低资源、富知识”的特点。语保工程针对知识碎片化、分散型的问题,利用知识图谱技术对工程汇聚的海量语言数据进行系统性开发,构建融合语言学知识、百科知识的知识图谱系统,研发立体化的语言文化展示平台,面向应用场景开发桌面端和手机端两种端口,为社会各界提供优质的开源语言文化服务。
语教融合,全方位发挥语言文化育人功能。语言文字是文化与文明的重要载体、鲜明标志和基础要素,也是重要的育人资源。第一,深入挖掘并阐释语言文字特有的“根脉”和“维系”作用。一方面要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力度;另一方面要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传承发展以语言为载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导大众特别是青少年从中汲取营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增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夯实育人根基,将语言与文化传承发展、文明交流互鉴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面向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新需求和新任务,以助力提升思政引领力为核心目标,积极总结语言资源保护开发和集成共享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案例,打造一批语言文化精品课程和资源,服务提高全民语言文化素养。第三,战略牵引,打造急需语言人才方阵。依托重大语言文化工程培养锻炼人才队伍,促进相关学科发展。参与语保工程建设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已达350多家,专家团队1,000多个,专业技术人员4,500多名,语言方言发音人近9,000人。工程累计举办专业培训班72期,培训5,000余人次,一批专业研究机构得以组建或提升,一大批青年学者得到锻炼,建成支撑国家语言资源保护的人才库。在此基础上,要以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牵引,深化语教融合、产教融汇,创新体制机制,培育“关键语种+其他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对于语言活力较弱的濒危语言开展动态观测研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培育语言文化传承人,让以语言为载体的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胸怀天下,多渠道推动语言文明交流互鉴。语保工程的成功实施,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获得了国际社会高度评价和重视。以我国语言资源保护理念和经验为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首个以“保护和促进世界语言多样性”为主题的永久性文件《岳麓宣言》,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土著语言年(2019)”“国际土著语言十年(2022—2032)”的重要基础性文件。《岳麓宣言》进一步凝聚了国际社会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解与认同,充分体现了加强语言交流互鉴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产生的积极作用,明确提出“寻求濒危语言、少数民族语言、土著语言、非官方语言以及方言保护传承的新途径”,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保护语言资源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模式和路线图,是向世界推广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增强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又一次成功实践。为落实《岳麓宣言》倡议,我国首座国家级实体语言博物馆——中国语言资源博物馆落户湖南。该馆旨在呈现我国语言资源保护事业的建设发展历程,着力建设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汇聚展示中心、中华优秀语言文化重要研究基地、优质语言文化公共服务平台和全交互生长式智慧博物馆,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围绕语言文化交流开展更加紧密合作预设平台,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系统跃升的宏伟蓝图已铺开。语言文字工作者要积极融入教育强国建设大局,充分发掘语言资源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文化传承发展中的潜力和作用,充分发挥语保工程标准化、体系化、社会化、协同化的优势,不断为语言资源保护的理论研究、科研水平、人才队伍、机制保障等夯实基础,创新工作体制机制,以钉钉子精神推动语言资源保护提质增效,力争把美好蓝图转化为壮美现实。
(改编自《语言文字报》2025年4月30日文章《以语言资源保护提质增效助力教育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