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张伯礼院士,各位同仁、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
今天,能与各位齐聚一堂,共话中医药文化与全球治理变革这一兼具历史厚度与时代价值的命题,我深感荣幸。说它古老,是因为中医药文化沉淀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健康养生智慧——从《黄帝内经》“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到《本草纲目》“辨性施治”的实践论,这份智慧早已融入民族文化基因;说它崭新,是因为当全球化进程遭遇“碎片化治理”“对立性思维”的现实困境,当气候危机、公共卫生挑战等全球性问题接踵而至时,我们蓦然发现,这份东方智慧中,正藏着破解当代治理难题的“密钥”。
春秋战国时期《国语·晋语八》中,便有“上医医国,其次疾人”的记载;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进一步阐释为“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将医者境界升华为对系统秩序的认知。2025年9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提出全球治理倡议,这一继全球发展、安全、文明倡议之后的重大主张,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指明了方向。而“上医医国”的古老智慧与全球治理倡议的当代实践,恰在“系统观”与“预防观”上形成深刻共鸣——前者倡导从“治疗危机”转向“治理系统”,后者致力于从“应对问题”升级为“构建健康秩序”,二者共同指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目标。
接下来,我将从“文化根基”“理论赋能”“实践路径”“未来展望”四个维度,与各位探讨中医药文化如何为全球治理变革提供东方方案。
一、文化根基:中医药里的“治理哲学”,破解全球发展的“认知困局”
提及中医药,人们常先想到针灸、中药等具象疗法,却往往忽略其背后支撑整个体系的文化哲学内核——“天人合一”与“和而不同”的理念,而这正是与全球治理“共商共建共享”核心诉求深度契合的思想根基。
“天人合一”的本质是“整体协同”。在中医认知中,人并非孤立个体,而是与自然、社会共生共荣的有机整体,治病需“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绝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恰如当下的全球治理语境:气候变化的影响跨越国界,公共卫生危机的传播无视疆域,粮食安全的波动牵连全球产业链。若各国固守“零和思维”,执着于“一亩三分地”的局部利益,最终只会陷入“治标不治本”的治理循环。唯有将全球视为一个“命运共同体”,以整体思维统筹协同,才能突破治理困局。
“和而不同”的核心是“动态平衡”。中医从不追求“一刀切”的标准化治疗,而是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寻求调和——如对寒性体质用温性药,对热性体质用凉性药,差异本身正是平衡的前提。这与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倡导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异曲同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历史排放、发展阶段不同,治理责任自然需差异化分配,但最终目标都是守护人类共同家园。正是这份“和而不同”的智慧,推动《巴黎协定》从理念走向实践,让多国在差异中凝聚共识。
当全球治理陷入“利益对立”“理念冲突”的僵局时,中医药文化中“整体协调、动态平衡”的底层逻辑,实则为我们提供了破局思路:全球是一个有机“大机体”,唯有放下对立、拥抱协同,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二、理论赋能:三大核心理论,照亮全球治理的“实践路径”
若说中医药文化哲学是“道”,那么气血、经络、脏腑三大核心理论便是“术”——它们既是指导临床诊疗的医学原理,更能为全球治理实践提供可操作的方法论。
(一)气血理论:资源流动与能力培育,补齐全球发展的“动能短板”
中医认为,气血是生命活动的基础——气血充盈且循环通畅,才能濡养脏腑、滋养四肢;一旦气血阻滞或亏虚,机体便会陷入病态。这一原理映射到全球治理中,“气血”便是资源、技术、人才等发展要素,而“气血失衡”则是当前全球面临的资源分配不均、发展动能不足等核心问题。
中医“调畅气血”的关键在于“补养结合”——既要补充气血,更要疏通通路。中国与非洲的合作实践,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过去十年,我们不仅通过“万村通”项目,向非洲54国捐赠1.2万余套卫星电视接收设备,打通偏远村落的“信息气血”通路;更派遣2000余名农业专家深入马达加斯加、塞内加尔的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授杂交水稻种植技术。
马达加斯加农民拉库托松的故事令人动容:过去他种植当地水稻每公顷产量不足2吨,在中国专家指导下,杂交水稻产量跃升至每公顷7吨。如今,马达加斯加的粮食自给率从60%提升至90%,实现从粮食进口国到出口国的转变。这便是“补养结合”的力量——既提供“输血”式资源支持(种子、设备),更强化“造血”式能力培育(技术、知识),让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气血”真正充盈起来。
当前,全球仍有众多发展中国家面临“资源匮乏、能力不足”的困境。中医药气血理论启示我们:全球治理不能仅停留在“资源供给”层面,更需聚焦“能力培育”,唯有双管齐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全球发展的“气血亏虚”问题。
(二)经络理论:互联互通与壁垒破除,疏通全球治理的“运行梗阻”
中医的经络系统,是联通人体脏腑、四肢、五官的“网络枢纽”——经络通畅则机体康健,经络阻滞则“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恰如全球治理体系:“经络”即交通、物流、数字等互联互通网络,“经络不通”则是贸易保护主义、技术壁垒、数字鸿沟等治理梗阻。
中医“疏通经络”的方法是“精准发力”——找准关键节点,实现“点通面畅”。中老铁路的通车,便是全球治理“精准通络”的典范。通车前,老挝作为东南亚唯一内陆国,从万象到昆明的货运需经公路转海运,耗时一周、成本高昂;通车后,路程缩短至3天,货运成本降低40%。更重要的是,3年来中老铁路累计发送旅客超1900万人次、货运量超2300万吨,直接带动老挝GDP年均增长1.5个百分点,让琅勃拉邦省的木材、农产品得以快速运往全球,当地农民收入翻倍。
若说中老铁路疏通了“实体经络”,“数字丝绸之路”则在打通“虚拟经络”。过去五年,中国为东南亚国家建设超10万个5G基站,让柬埔寨茶农通过直播拓销,让越南商贩借助跨境电商对接中国市场,让印度尼西亚偏远岛屿的孩子通过5G网络接入全球课堂。这印证了中医药经络理论的治理启示:全球治理的关键,在于构建高效互联互通网络,让发展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
(三)脏腑理论:多元协同与权责明晰,构建全球治理的“高效格局”
中医脏腑理论强调“各司其职、协同共济”——心脏“主神明”统筹全身,脾脏“主运化”供给营养,肺脏“主气司呼吸”维系代谢,任一脏腑功能失调,都会导致机体失序。这恰如全球治理中的多元主体:国家、国际组织、科研机构等,如同人体不同脏腑,唯有权责明晰、协同联动,才能实现治理效能最大化。
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期间的抗疫实践,便是“脏腑协同”的生动案例。世界卫生组织如同“心脏”,牵头制定全球防疫战略、发布中医药诊疗指南,为抗疫提供“统筹指挥”;中国如同“脾脏”,向120个国家和地区捐赠22亿剂疫苗,向150多个国家分享中医药诊疗方案,提供“物资供给”;全球科研机构如同“肺脏”,中国科学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联合开展中医药临床研究,证实连花清瘟、金花清感等中药在缓解症状、降低重症率方面的功效——连花清瘟已在30个国家获批上市,成为抗疫“利器”。
数据显示,在应用中医药诊疗方案的国家,部分地区新冠重症率下降20%,轻症患者康复时间缩短3天。这便是“脏腑协同”的力量:当每个治理主体既不缺位也不越位,就能形成“1+1>2”的治理合力。
三、实践路径:翻译赋能与标准共建,推动中医药从“文化符号”到“治理工具”
让中医药智慧融入全球治理,需搭建一座关键“桥梁”——高质量翻译实践与国际标准共建。若将中医药理论比作“宝藏”,翻译便是开启宝藏的“钥匙”,标准则是全球共享宝藏的“规则”,二者共同推动中医药从“文化符号”转化为“治理工具”。
(一)核心概念精准译介,实现文化理念国际共鸣
中医药诸多核心概念具有独特文化内涵,难以直接用西方医学术语对应。例如“治未病”,早期曾被译为“Preventive Medicine”(预防医学),虽体现“预防”表层含义,却忽略了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系统思维。经中外学者反复研讨,最终确定“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这一译法,既保留“预防”核心,又突出“主动干预”的医学逻辑,精准传递了中医预防理念的深层内涵。
正是这样的精准翻译,推动中医药概念获得国际社会认可。2022年世卫组织发布《传统医学全球战略(2025-2034)》,将“治未病”“辨证论治”等纳入全球传统医学治理框架,让中医药理念成为国际通用的“健康语言”。
(二)实践术语标准化,打通临床应用国际通路
新冠抗疫期间,“三药三方”(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的翻译标准化,为中医药海外应用提供了范例。中国专家与世卫组织深度合作,不仅将方剂名称规范译为“Jinhua Qinggan Granules”“Lianhua Qingwen Capsules”等术语,更详细译介药材组成、用法用量、适用症状,形成《中医药抗疫术语中英对照手册》。
这份手册成为中医药走向全球的“通行证”:意大利医生据此使用连花清瘟治疗轻症患者,马来西亚将清肺排毒汤纳入国家抗疫方案,乌兹别克斯坦把血必净注射液列为医院常备药。截至2024年,“三药三方”已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应用,成为全球抗疫“中国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国际标准共建,推动中医药融入全球治理体系
过去十年,中国牵头推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119项中医药国际标准,覆盖针灸、中药、推拿等领域。以《三七药材国际标准》为例,通过明确质量指标与检测方法,中国三七国际市场认可度大幅提升,出口量年均增长15%。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是,2019年《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正式纳入传统医学章节,将中医药病症分类、治疗方法融入全球卫生分类体系,标志着中医药从“边缘医学”成为全球卫生治理的“正规军”。
四、以东方智慧为笔,共绘全球治理新图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医药文化赋能全球治理仍需持续发力。面向未来,我们可从三方面着力,让东方智慧在全球治理舞台绽放更大光彩。
第一,深化理念共鸣,让中医药智慧成为全球治理“共识语言”。可通过举办“中医药与全球治理”国际论坛、开展中医药文化海外巡展等活动,推动“整体观”“协同观”融入全球发展倡议、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等治理框架,让中医药智慧成为全球治理的“思想资源”。
第二,强化实践创新,让中医药方案破解更多全球难题。在慢性病治理领域,推广“治未病”理念,通过中医养生、针灸调理降低高血压、糖尿病发病率;在粮食安全领域,借鉴“气血理论”,既提供农业技术支持,又培育本土人才,实现“造血式”发展;在数字治理领域,依托“数字丝绸之路”,持续为发展中国家建设数字基础设施,打通全球数字治理“经络”。
第三,推动合作共赢,构建中医药国际合作新网络。依托30个中医药海外中心、31个服务出口基地,深化医疗合作;通过“本土培养+来华留学”模式,培育既懂中医药又懂国际治理的复合型人才;与世卫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合作,制定更多国际标准,让中医药智慧深度融入全球治理体系。
各位同仁,中医药“气血通、经络畅、脏腑和”的诊疗逻辑,本质上是对“系统健康”的追求,这与全球治理的核心目标高度一致——让资源流动的“气血”更充盈,让互联互通的“经络”更通畅,让多元主体的“脏腑”更协同,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上医医国”的古老智慧,到全球治理倡议的当代实践,中医药文化早已超越医学范畴,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让我们以东方智慧为笔,以合作共赢为墨,共同绘就全球治理新图景,让世界在协同发展中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