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北语头条 -> 正文

北语喜获8项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

发布日期:2020-03-25  作者:科研处 点击量:

近日,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评审结果揭晓,我校中标8项。在此次中标的项目中,5项属语言学学科,3项属交叉学科/综合研究。

中标项目中含规划基金项目3项,为汉语国际教育学部邢红兵教授的“外国留学生汉字学习的认知神经机制跟踪研究及预测模型构建”、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孟凯研究员的“韵律-结构-语义界面的汉语词法研究”、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李润生副教授的“现代汉语方言农业词汇的语言地理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5项,为信息科学学院张崇副教授的“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中国语言文化异域传播动态监测指数研究”、人文社科学部杨蒙生博士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文本来源问题综合研究”、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饶高琦博士的“清末以来汉语报刊词汇使用计量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张秀平博士的“语言经验对加工汉语语篇结构的影响:来自行为和脑电的证据”、语言康复学院王瑶博士的“孤独症Gamma振荡异常与神经反馈脑调控康复研究”。

项目简介:

1. 邢红兵教授的“外国留学生汉字学习的认知神经机制跟踪研究及预测模型构建”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视角,考察外国留学生汉字习得的脑机制,考察留学生在不同阶段汉字学习所引起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变化。项目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基于跟踪研究探究不同学习阶段的留学生汉字加工的神经机制及发展过程。项目将借鉴汉字习得研究的发现,采用跟踪研究方法和神经影像技术,为外国学习者的汉字学习研究提供神经科学的证据,进而对二语汉字习得理论的发展提供参考。(2)运用fMRI和ERP技术,找出影响外国留学生在汉字学习的生理基础,进而构建二语语言能力的预测模型。项目将对比分析不同学习效果的外国留学生汉字学习前后大脑加工模式的差异,找出能够预测留学生汉字学习的神经指标,从而构建汉字学习的预测模型。(3)通过对比汉语母语者与外国留学生汉字加工时大脑激活模式的差异,深入我们对汉字加工特异性的认识。很多研究发现,汉字不同拼音文字,汉字加工的脑区主要集中在左侧额中回。这个问题一直存在很多争论,本研究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比考察外国留学生汉字学习后的大脑加工机制,为汉字加工的神经机制研究提供新的参考,也为外语学习对大脑的可塑性研究提供新的证据。

2. 孟凯研究员的“韵律-结构-语义界面的汉语词法研究”

本项目着力研究汉语词法中韵律、结构、语义几个界面之间的复杂关系,探明界面对应与界面调适两种界面关系中汉语词法的表现,包括不同韵律模式与词语的内部结构、成分的形类组配、语义之间的对应性,既体现为凸显的界面组配规则,也存在特异性的界面组配倾向;揭示影响汉语词法界面关系的因素,包括词法与句法的接口特点、词法的结构类型效应、词义引申机制、词汇化、汉语词汇复合构词的类型特点以及词汇类型的演变(从综合到分析、从分析到综合的当代发展新趋向)等;进一步探究语用因素在词法界面关系形成中的作用与地位。本项目将拓展和完善汉语词汇语义学理论,揭示汉语词汇类型特点的作用,对汉语词汇、词法研究具有方法论意义,并有助于语言学专业词汇教材建设的完善和更新,为语言应用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3. 李润生副教授的“现代汉语方言农业词汇的语言地理学研究”

农业词汇是汉语方言词汇系统和汉语普通话词汇系统中的重要词汇类别。本项目以现代汉语方言农业词汇为研究对象,以《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43分卷本中的农业词汇为主要语料来源,辅以其他方言词典和实地调查的语料,建立现代汉语方言农业词汇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运用语言地理学方法,研究方言农业词汇的地理分布特点和差异;结合历史文献、地理环境、农业生产技术、民俗文化等,解释方言农业词汇地理分布差异的原因,探讨农业词汇的历史层次、传播途径和演变规律,考察方言农业词汇与地域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本项目研究成果对汉语方言学、汉语词汇学、辞书编纂以及中国古代农业文献的整理与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4. 张崇副教授的“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中国语言文化异域传播动态监测指数研究”

在中国语言文化异域传播及影响的研究中,对不同国家地区传播效果的定量测度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难以获取及时、全面、有效的测度数据是制约定量研究发展的关键原因之一,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与数据基础。本项目将基于搜索、社交、新闻三种互联网数据源,提取刻画中国语言文化传播效果的数据指标,构建多维指数体系,动态反映中国语言文化在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时间段内的传播态势及影响力,实时监测其变化趋势,定期发布监测指数,提供公共数据服务,为相关机构提供决策依据和数据支撑。 

5. 杨蒙生博士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文本来源问题综合研究”

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一批时代在公元前305±30年的竹简,学界一般称之为“清华简”。从总体书写风格判断,这批竹简既有明显的楚地色彩,也有许多典型的“非楚地”因素,这批简本古书的来源问题也因此受到学界关注。本项目即以现有材料和研究为基础,对此问题展开探讨。项目负责人认为,清华简的文本来源大致有如下三种:一、楚人自创作品,这是基于清华简中具体篇章内容得出的基本判断,代表文献是《楚居》。二、周室所藏图籍,清华简部分简文显然来自周王室,并可能与王官之学下移和王子朝奔楚有关。《说命》《程寤》等篇多半如此。三、诸侯间的交流,东周以降,诸侯间行李往来频繁,文化交流不断。《良臣》《管仲》《子仪》等篇多半如此得来。 

6. 饶高琦博士的“清末以来汉语报刊词汇使用计量研究”

现代汉语书面语的发展演变是汉语研究面对的基础问题。大规模历时语料库的缺失是重要瓶颈。本项目将建设并公开自洋务运动以来,跨度超过150年,跨越三个世纪的现代汉语历时语料库。基于此,对汉语报刊词汇的使用,尤其是承载重要文化元素的词语演变和传播进行计量研究,为探索语言演变机制、开展语言生活和数字人文研究提供支持。 

7. 张秀平博士的“语言经验对加工汉语语篇结构的影响:来自行为和脑电的证据”

本项目拟通过行为实验与脑电实验考察语言经验对加工汉语中的话题结构及焦点结构的影响,以期明确汉语母语者和非母语在加工这两种信息结构时的异同,并揭示这两类人群加工汉语信息结构的认知机制,力求在行为和认知水平上更全面地认识汉语非母语者的加工特点,为汉语国际教育提供一定的指导。 

8. 王瑶博士的“孤独症Gamma振荡异常与神经反馈脑调控康复研究”

当前,孤独症发病率在全球呈急剧上升趋势。据世卫组织推算,中国是拥有孤独症人数最多的国家。到目前,没有任何药物能够针对“孤独症”的核心症状对其有效治疗,因此,研究和揭示孤独症核心机制,发展有效的孤独症康复与干预方法,以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项目以ERP认知任务和量化脑电分析方法研究和验证孤独症皮层“兴奋/抑制”失衡及由此引起的皮层Gamma振荡异常机制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以“40Hz”Gamma脑电信号为神经反馈操作条件实施孤独症脑调控康复的研究。本项目旨在建立一套基于认知科学和量化脑电分析的孤独症脑康复评价体系,进一步将为孤独症临床康复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为孤独症康复事业带来新的思路。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