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北语头条 -> 正文

《文学评论》执行主编张伯江研究员做客“主编系列学术讲座”第3讲

发布日期:2020-06-29  作者:科研处 点击量:

为有效提升我校师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科研处在疫情防控期间推出“主编系列学术讲座”,为广大师生在论文写作和论文发表方面提供有针对性的学术指导。

624日下午,“主编系列学术讲座”第3讲以在线直播的形式隆重开讲。《文学评论》执行主编张伯江研究员应邀作为主讲嘉宾,做了题为《从<文学评论>谈中国文学研究学术体系的建设》的讲座。本场讲座吸引了我校对文学写作和文学研究感兴趣的近80名师生前来聆听。讲座由校长助理、研究生院院长郭鹏教授主持。

张伯江研究员在线开讲

讲座伊始张伯江研究员谈到,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在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只有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文学评论》杂志以加快构建中国文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办刊指导思想,在以下方面做了多种尝试。

第一,学科体系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中国文学是一个学科,但该学科的学科体系尚不明确。2010年艺术学从中国文学中分离出去,近些年语言学也在争取被设立为一级学科,这些现象并没有引起中国文学界的足够重视。目前中国文学按古代、近代、现代、当代这种历史的、纵向的方式进行分类,是否可以有诗歌、散文等横向的分类方式?值得我们思考。第二,学术体系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学术体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想、理念、原理、观点、理论、学说、知识、学术等,二是研究方法、材料和工具等。学术体系是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内核和支撑,学术体系的水平和属性决定着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水平和属性。中国文学的学术体系尚未建立,这是当前的根本问题。第三,话语体系是学术体系的反映、表达和传播方式,是构成学科体系之网的纽结。每个层面都存在话语体系。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不同,中国没有宗教传统,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角色是什么?中国文学的话语体系是什么?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话语体系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张伯江研究员还谈到了《文学评论》杂志的选文标准,即每一篇文章都要对三大体系的建设有所贡献。《文学评论》不单纯是优秀研究成果的汇集,更是要引领中国文学的学术研究。该刊录用的文章都是在学术上有探索性的价值,或者有启发性的意义,让读者拓展思路,发现新的问题。

讲座最后,张伯江研究员还对大家提出的问题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本场讲座对我校师生的科研和学术论文写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在线听众

讲座结束后,主持人郭鹏教授表示,张伯江研究员为本场讲座做了周翔的准备,对中国文学的三大体系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既有理论层面的论述,又有技术、方法层面的指导,对北语师生撰写文章、发表文章,以及下一步的学术研究都有所助益。《文学评论》要在中国文学的三大体系建设上进行引领,北语的学者也要以引领为己任,作出自己的贡献。

主讲人简介:

张伯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文学评论》杂志执行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立法用语规范化专家咨询委员,商务印书馆学术委员会专家委员。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