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北语头条 -> 正文

北语喜获2017年度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一般项目1项

发布日期:2017-07-17  作者:科研处 点击量:

近日,全国教育规划办公室公布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立项名单》。我校余蓝副教授题为“我国高等教育捐赠的社会激励和法律保障研究:基于资源动员理论的视角”的课题获批立项。

项目负责人简介:

余蓝,女,副教授,研究领域包括高等教育、比较教育,先后在《中国高教研究》《教育发展研究》《西亚非洲》《教育科学研究》等中文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1部,译著1部;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北京市教工委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课题等;目前承担本科生“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中外教育史”和硕士生“外国中小学教育专题”等课程教学工作。

课题简介:

高等教育捐赠是我国高等院校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民间藏富能力的增强和公众慈善意识的提升,高等教育捐赠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和空间,同时也对大学及其基金会的管理运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捐赠整体上呈现出院校类型、层次结构、地域分布等方面的严重不均衡态势,绝大多数大学基金会仍处于被动的资源依赖型工作模式,这种状况难以应对已经到来的慈善资源全球化竞争与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诸多问题。大学基金会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内部激励乏力、不公甚至缺失,这源于大学基金会与大学之间错综复杂的经费、人事、管理等关系,刻上了深深的“体制内”和科层制烙印——可概括为“准行政服从型”资源动员特征,基于这一认识,本课题摈弃了一贯的公共政策理论,通过拓展传统的慈善组织资源动员理论,尝试构建反映大学基金会特性与问题的资源动员分析框架,以此作为设计其社会激励机制和法律保障制度的桥梁,进而实现制度设计的主体性视角转换。在研究体系上,突破了以往研究囿于税收优惠政策和慈善法律体系构建等宏观制度层面的讨论,将大学基金会为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而需要获取的资源、能力和技术等要素与制度环境联系起来,就应用价值而言,本研究将从大学基金会资源动员存在的困境出发,直面大学基金会的“去行政化”问题,提出内外部激励机制并重的设计思路,从理论层面厘清大学与大学基金会之间的关系,促使政策制定者转换视角和立场,将关注点投放到高等教育捐赠的激励与保障核心主体——大学基金会的资源动员能力建设上,通过制度创新使大学基金会不再被动地适应制度环境的变化,而是主动地对制度环境产生影响并成为制度创新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从而实现其作为高等教育捐赠制度设计应有的功能和价值。

分享到:

热点新闻

热点专题